本月初,北京市城市管理委员会发布消息,将设置垃圾“分类、分质、分时”收运试点,促进居民源头分类,同时将探索设置垃圾“不分类、不收集”惩戒试点。但《工人日报》记者在采访中发现,不知道如何分类,成为困扰诸多小区居民的难题。
北京与上海、南京等8个城市作为全国第一批垃圾分类处理试点城市已经16年了。记者在北京街头看到,垃圾分类的硬件设施已经比较齐备,随处可见标有垃圾分类标志的垃圾桶。然而,不少属于“可回收物”的垃圾混在“不可回收物”的垃圾堆里。而在一些居民小区里,包括厨余垃圾在内的各种垃圾通通被塞到大垃圾桶里,并一股脑地被装进垃圾车运走,平常可见。
许多居民反映,自己也想做到垃圾分类,但是不知道怎么界定“可回收物”和“不可回收物”,有的昔日垃圾分类试点“明星小区”,配备的分类指导员也难寻踪迹。无奈之下,一些居民简单地将“可回收物”等同于“能卖废品”的,“是不是收废品的能收的就是可回收物?”
很多城市都对垃圾分类有明确界定,以杭州市为例,根据《杭州市生活垃圾分类方法与标志标准》,可回收物包括纸类、金属、玻璃、除塑料袋外的塑料制品、橡胶及橡胶制品、牛奶盒等利乐包装、饮料瓶等,涵盖范围远远大于收废品者的“经营范围”。但是,居民经常卖给废品站的废旧小家电,却不属于可回收物,因为其可能含有有毒有害化学物质,被归类为“有害垃圾”,经常被混在纸张中一起卖出的收据用纸、明信片、卫生纸等也不属于可回收物,因为其无法再生。
另外,由于饮食习惯存在,厨余垃圾较多是我国城市垃圾的一大特点。而许多地方对厨余垃圾处理设施不足,居民也往往将厨余垃圾混装。有专家表示,厨余垃圾与其他垃圾混在一起燃烧时,会产生更多的污染物。
除此之外,垃圾分类后被混装混运,对居民实施垃圾分类的积极性有所影响。北京市将对垃圾混装混运问题“零容忍”,在此之前,该市环卫集团已经推出垃圾智慧分类使用包,可通过在智慧厨余垃圾桶或再生资源回收柜上扫码领取。相关情况本报将继续追踪。 (记者吴丽蓉)
【“十三五”,我们这样走过】市场主体创新步伐坚实 “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培育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全面实施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清理废除妨碍统一市场和公平竞争的各种规定和做法,支持民营企业发展,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为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指明了方向。“十三五”以来,在一项项惠企政策、改革措施推动下,市场主体实力越发雄厚、活力更加充沛。 【详细】
【总书记擘画高质量发展】共享发展,民生改善奔小康 高质量发展,是共享成为根本目的的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疫情防控期间如何全力医治患者拯救生命、兜牢民生底线?扶贫产业是否落地生根、易地搬迁群众能否稳定就业?改革发展成果怎样更多更公平惠及人民群众?总书记在国内考察中访民情、察民意、问民生,殷殷嘱托和深切关怀体现了大党大国领袖真挚的人民情怀。 【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