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吉林10月13日电(记者仝宗莉) 2015年7月16日的那个下午,注定成为和龙市东城镇光东村村民们终生难忘的时光。因为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东北老工业基地时来到了这里,“我和总书记握手了!”“总书记来我家了!”……回忆起一幕幕亲切温暖的场景,喜悦和幸福洋溢在每个村民的脸上。
13日下午,第八届全国网络媒体吉林行北线记者团一行人,沿着习近平总书记走过的足迹,来到和龙市光东村,聆听光东村发展脉动,感受光东村发展巨变。
据介绍,光东村位于和龙市东北部,距和龙市区45公里,距延吉市25公里。下辖8个村民小组,总人口301户858人,其中朝鲜族人口838人,占全村总人口的98%。
光东村依托民俗风情和绿色、有机大米品牌优势,打造集民俗旅游、观光体验、风味餐饮等功能于一体的现代农村田园旅游新区,大力发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延边光东朝鲜族民俗旅游服务有限公司入驻,有100余家旅行社把光东村纳入行程中,并签订旅游用餐合同,旅游旺季日均接待游客近千人。2015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0600元,增长9.3%;村集体收入达到10万元。
2015年7月16日,习近平总书记到和龙市考察深入东城镇光东村水稻田,实地了解农业生产情况的画面,让该市农村干部群众至今难忘,当地由此催生出强大的发展内生动力。
“总书记下车后,也不嫌地不好走,就沿着泥泞的田埂走到稻田边。总书记和村民还有农技人员聊了起来,第一句问的就是水稻长势。”和龙市东城镇党委书记黄南哲回忆着,“我没想到能在绿油油的稻田里向总书记汇报工作,当时既兴奋又激动。我拔起一把秧苗递到总书记面前,说现在正值水稻分蘖期,插秧时3—5棵苗,现在看已分出三四十棵了,今年能有好收成。总书记看着秧苗,听了以后很高兴。”当时的每一个细节,黄南哲都没有忘记。“总书记嘱咐必须打出大米品牌,还鼓励我们发展休闲农业。”
今年,和龙全市三分之二以上的水田实现订单经营,家庭农场达到134家,10公顷以上种植大户超过830户,规模经营主体种植面积已达到总耕地面积的74%,85%以上的农户实现产业化经营。坚持典型引路,加快推进光东村一期改造建设,截至目前共谋划包装项目25个,总投资6340万元,卫生间改造、污水处理、自来水入户、文化广场建设等工程陆续完工……
说到这一年的变化,光东村村民李龙植侃侃而谈,言语中满满的喜悦与幸福。“总书记一进门,入乡随俗,脱了鞋就上炕,盘腿坐在我身旁,和我还有乡亲们唠起了家常。我告诉总书记,现在我们村里90%以上都是新房子,有了自来水,路不仅宽了还有路灯,夏天有场地打门球,冬天去老年活动室娱乐,和城市一样的。总书记说看见我们生活好,他就放心了。总书记还强调,‘我们正在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努力,全面小康一个也不能少,哪个少数民族也不能少,大家要过上全面小康的生活。’”
“如今得知总书记到过我们家,来村里的游客,都要到我家看一看、坐一坐,加起来能有1万人多。”李龙植说,他的家已经成为一个景点了。“这一年来,我们家和光东村都有了不小的变化。现在有了文化广场,建了停车场,用上了水冲厕所。现在旅游的人多了,收入也增加了,我们家一年能多收入2000多元。”李龙植感到很幸福。
在光东村村委会会议室墙上,铭刻着“全面小康一个也不能少,哪个少数民族也不能少。”
光东村,这个总书记来过的美丽乡村,如今正在致富路上前行。
【“十三五”,我们这样走过】市场主体创新步伐坚实 “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培育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全面实施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清理废除妨碍统一市场和公平竞争的各种规定和做法,支持民营企业发展,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为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指明了方向。“十三五”以来,在一项项惠企政策、改革措施推动下,市场主体实力越发雄厚、活力更加充沛。 【详细】
【总书记擘画高质量发展】共享发展,民生改善奔小康 高质量发展,是共享成为根本目的的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疫情防控期间如何全力医治患者拯救生命、兜牢民生底线?扶贫产业是否落地生根、易地搬迁群众能否稳定就业?改革发展成果怎样更多更公平惠及人民群众?总书记在国内考察中访民情、察民意、问民生,殷殷嘱托和深切关怀体现了大党大国领袖真挚的人民情怀。 【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