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农村面源污染“三个严重” 基础设施建设滞后

2016年09月26日08:44  来源:经济参考报
 
原标题:陕西农村面源污染“三个严重” 基础设施建设滞后

  近年来,随着农村经济快速发展、农业集约化程度不断提高,农村面源污染问题日益突出。陕西省政协围绕推进农村面源污染问题治理进行的调研显示,当前农村面源污染现状不容乐观。对此,有关专家建议在加强治理工作宣教力度、提高农村居民环保意识的同时,各级政府部门应加大投入力度,提升农村治污设施水平,落实治理主体责任,量化目标考核标准,打好农村面源污染综合治理“组合拳”。

  农村面源污染“三个严重”

  农村面源污染,是指农村生活、农业生产活动中产生的污染物引起的环境污染。前不久,陕西省政协提案委员会与民建陕西省委员会组成联合调研组,围绕推进农村面源污染治理问题到宝鸡、渭南、商洛,深入6个县(市)13个乡镇(村)开展专题调研。

  调研组认为,当前陕西农村面源污染治理,以正在全面开展的农村环境综合治理工程为突破口,积极施策应对,取得了显著成效。但现状仍不容乐观,总体表现为“三个严重”:

  一是农村生活垃圾、污水污染严重。镇村垃圾、污水处理设施建设滞后,河道、地下水和土壤污染问题突出,一些地方“垃圾围村”、“污水横流”现象时有发生。

  二是种植业中化肥、农药、地膜、秸秆带来的污染严重。过量的化肥、农药、地膜在土壤和水体中大量残留,成为影响农业现代化、可持续发展和食品安全的严重问题;秸秆就地焚烧造成空气污染,废弃秸秆在田沟或河道中腐烂,其有机物进入水体造成污染。

  三是畜禽养殖业污染环境严重。目前全省有35%左右的规模化畜禽养殖场没有配套的污染治理措施,非规模化畜禽养殖户没有任何污染处理措施,对区域空气、地表水和地下水造成严重污染。

  污染治理管理机制亟须完善

  据介绍,目前陕西省在农村面源污染治理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困难有以下几点:

  首先,农村居民整体受传统习惯和观念影响较深,对面源污染危害性认识不足,在农业生产中盲目追求作物高产和经济效益,滥施滥用农药、化肥、地膜,生产、生活废弃物随意丢弃、污水直排河流水塘,这是导致农村面源污染的最重要原因。

  其次,农村面源污染治理面广、量大、成本高,市县财力有限,投入主要集中在城市和工业上,对农村环保投入偏少,严重滞后的基础设施建设与日益加大的污染负荷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治理还只停留在示范点上,导致农村面源污染加剧。

  最后,县级环保、建设、农业等职能部门在面源污染治理工作中各自为政,治理工作中推诿、扯皮、掣肘现象时有发生,监管、责任、投入、政策措施等保障机制不完善,影响治理工作一体化全域推进。镇、村两级作为治理主体,职责不明,治理工作的最后一公里尚未打通。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农学院教授张保军认为,相关职能部门和农业一线农业面源污染防控人才缺乏问题也应引起重视。据调查,从事农业面源污染的非专业人员比重较大,使得现有的技术难以全面实施,对未来可能出现的农业面源污染的预警及应对人才匮乏,难以有效持续地防控农业面源污染。

  推进治理需综合施策

  对于农村面源污染面临的困难和问题,在陕西省政协日前举行的关于“推进农村面源污染治理”的月度协商座谈会上,一些专家学者认为推进农村面源污染治理应综合施策。

  加强治理工作宣教力度,提高农村居民环保意识。充分利用互联网、广播、电视和科普读物等媒体,普及农村面源污染治理知识,提高广大农村居民的环保意识;加强治理技术宣传推广,提高农村居民的参与意识。

  推进垃圾污水无害化处理,防治农村生活面源污染。住建部门应抓好农村生活污染治理工程,推广清洁能源,建设垃圾和污水处理设施,使农村人畜粪便、生活垃圾和污水达到无害化处理。

  推广农业清洁生产技术,防治种植养殖业面源污染。农业部门应积极推广科学施肥技术,合理施用化肥;推广绿色防控技术,减少农药使用;实验示范农用地膜,防治白色污染;推广秸秆综合利用,杜绝焚烧污染;推行农牧结合和生态养殖模式,合理布局养殖场区;推广畜禽废弃物综合利用,加强粪污处理设施建设。

  加大政府投入力度,提升农村治污设施水平。各级政府在“十三五”专项规划中,明确区域污染治理重点,对面源污染治理项目安排予以倾斜,加大财政扶持资金投入力度,引导吸纳社会资本参与农村面源污染治理,形成稳定有效的资金投入机制,确保各类农村污染防治设施有效有序运转。

  落实治理主体责任,量化目标考核标准。理顺部门职责,明确农村面源污染治理的牵头单位和牵头领导,加强治理工作统筹协调;充分发挥镇村主体作用,将农村面源污染治理列为乡镇党委、政府的工作重点之一;整合各类污染源治理管理办法,制定综合性的《农村面源污染治理管理办法》,明晰指标体系,量化考核标准,规范奖惩措施。

  陕西师范大学西北历史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研究院副院长方兰认为,在治理农村面源污染时,应创新农村环境管理机制。一是完善政策法规,将涉农的有关部门联合起来,建立农业、环境和经济等诸方面多目标的一体化责权利协调机制。二是建立农村生态补偿机制,对控制面源污染有成效的地区、单位和个人给予奖励;对污染严重的排污单位给予经济制裁,促使其减少排放。

  陕西省科技厅副厅长许春霞建议,应建立化肥面源污染监测防控体系。建立化肥统一的生产、销售、使用档案资料,有效实施农业生产全过程的管理监控。开展针对不同土壤类型及主栽作物的配方肥料研究与开发,政府对该类新产品的研究、开发和推广给予适当补贴。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农学院教授张保军认为,在应对农业面源污染方面,只要制定科学的防控规划并付诸实施,构建可行的监管机制并得以运行,研发适用的防控技术并用于实践,组成富有成效的人才队伍,就一定能够有效防控农业面源污染。

(责编:洪蔚琳(实习生)、曾伟)

推荐阅读

【“十三五”,我们这样走过】市场主体创新步伐坚实    “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培育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全面实施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清理废除妨碍统一市场和公平竞争的各种规定和做法,支持民营企业发展,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为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指明了方向。“十三五”以来,在一项项惠企政策、改革措施推动下,市场主体实力越发雄厚、活力更加充沛。 【详细】

服务业实现快速发展|我国教师队伍建设成就斐然 | 我国控辍保学成效显著 

【总书记擘画高质量发展】共享发展,民生改善奔小康     高质量发展,是共享成为根本目的的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疫情防控期间如何全力医治患者拯救生命、兜牢民生底线?扶贫产业是否落地生根、易地搬迁群众能否稳定就业?改革发展成果怎样更多更公平惠及人民群众?总书记在国内考察中访民情、察民意、问民生,殷殷嘱托和深切关怀体现了大党大国领袖真挚的人民情怀。 【详细】

开放发展,合作共赢创新局 | 绿色发展,美丽中国迈大步 | 协调发展,补齐短板潜力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