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保障向健康保障转型:小病拖、大病扛现象减少

2016年08月19日08:27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原标题:医疗保障向健康保障转型:小病拖、大病扛现象减少

  近期,一项由“三方五家”(世界银行、世界卫生组织和中国财政部、国家卫生计生委、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历时两年完成的医改联合研究指出,中国在实现全民健康覆盖方面进展迅速,医改成就举世瞩目。这一评价,引发了公众关注。

  “全民健康覆盖”系世界卫生组织首先提出。这一卫生系统绩效的理想目标,旨在确保所有人都获得所需的卫生服务,不会因经济状况而看不起病。自新一轮医改启动以来,我国致力于建立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医疗卫生服务。新医改努力的方向,可谓与全民健康覆盖的理念高度契合。

  从2002年开始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到2007年开展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再到2016年决定整合城乡居民医疗保险,时间见证了中国速度。近年来,我国基本医保覆盖率一直保持在95%以上,基本实现了基本医保全民覆盖。随着基本医疗保障制度的逐步优化完善,保障范围不断扩大、报销水平日益提升,全民医保朝着更加公平、可持续的方向奋力迈进。

  以医保制度为支撑,一个明显的变化是,老百姓敢看病了,“小病拖、大病扛”的现象在减少。国家卫生服务调查数据显示,2003年、2008年、2013年城乡居民的住院率分别是3.6%、6.8%、9.0%,大幅上升;应住院未住院率分别为29.6%、25.1%、17.1%,持续下降。与此同时,无论是城乡之间,还是贫困人口与普通人群之间,相关卫生服务利用差异正不断缩小,因经济困难放弃就医的比例大幅度下降。

  尽管基本实现了“全民覆盖”,但在医保的报销水平、所覆盖的服务范围方面,我们仍有较长的路要走。从长远来看,以疾病治疗为中心的筹资和支付体系效率低下,不可持续;而提升健康水平并缩减人群间的差异,才是医改的终极目标。正因此,在逐步解决“病有所医”问题的基础上,还需转变理念、多聚焦健康,致力于提升全民健康覆盖的质量,矢志增强基本医疗卫生制度的可持续性,推动“医疗保障”向“健康保障”转型。

  现实中,行为、生活方式、环境、医疗卫生服务、遗传等,均是影响健康的因素。统计表明,我国疾病负担中,因不良生活方式导致的疾病负担占总数的58%,例如暴饮暴食、运动不足、过度饮酒等。进一步提高人群健康水平,仅仅关注疾病治疗显然是不够的。改善自然环境、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关注疾病的预防和管理,会有更好的健康产出。从这个意义出发,应加强不同层级医疗卫生机构的协同性,向城乡居民提供连续性、个性化、覆盖全生命周期的健康服务。通过加强基层卫生服务能力、建立家庭医生制度,逐步实现分级诊疗,利用“互联网+”、大数据等手段,为居民提供一体化、个性化的健康管理服务。而服务的支付方式,也应更关注健康结果而非单纯的服务数量。

  在健康中国战略下继续深化医改,还有很多功课要做。正如“三方五家”报告所言,我们还需要采取一系列关键举措和进一步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进一步控制不合理费用,以更好满足群众不断增长的健康需求。

  顾雪非 (作者为国家卫计委卫生发展研究中心副研究员)

(责编:龚仪(实习生)、曾伟)

推荐阅读

【“十三五”,我们这样走过】市场主体创新步伐坚实    “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培育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全面实施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清理废除妨碍统一市场和公平竞争的各种规定和做法,支持民营企业发展,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为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指明了方向。“十三五”以来,在一项项惠企政策、改革措施推动下,市场主体实力越发雄厚、活力更加充沛。 【详细】

服务业实现快速发展|我国教师队伍建设成就斐然 | 我国控辍保学成效显著 

【总书记擘画高质量发展】共享发展,民生改善奔小康     高质量发展,是共享成为根本目的的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疫情防控期间如何全力医治患者拯救生命、兜牢民生底线?扶贫产业是否落地生根、易地搬迁群众能否稳定就业?改革发展成果怎样更多更公平惠及人民群众?总书记在国内考察中访民情、察民意、问民生,殷殷嘱托和深切关怀体现了大党大国领袖真挚的人民情怀。 【详细】

开放发展,合作共赢创新局 | 绿色发展,美丽中国迈大步 | 协调发展,补齐短板潜力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