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联合国统计司、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统计部、世界银行数据开发局负责人陆续致函国家统计局,称中国的GDP核算改革“是令人欣喜的进步”,“提高了中国与其他国家数据的可比性”。此前,联合国统计司副司长伊沃·哈文格将这一改革称为“是对世界的贡献”。
7月,国家统计局宣布,将研发支出纳入GDP核算,引发中外舆论广泛关注。“我们将进一步研究并加大核算改革力度,推进与国际标准衔接。”国家统计局核算司司长董礼华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说。
● 接轨国际标准
7月,国家统计局公布了新的GDP核算方法,将能够为所有者带来经济利益的研发支出纳入GDP核算。此举在国际上引发很大反响。伊沃·哈文格表示,“中国实施研发支出核算改革,提高了统计数据的国际可比性,不仅是对中国的贡献,也是对世界的贡献。”
清华大学国情研究院院长胡鞍钢将这一改革视为“标志性的事件”。他说,这是中国经济统计体系向最新国际标准迈进的重要一步。借助此次调整修正,中国将在未来的全球经济体系中提供更加可比、可用、可靠的经济数据,为提升中国经济运行的科学性、有效性和透明度提供强有力保障。
据了解,中国采用新的研发支出核算方法,实际上是落实联合国的政府统计改革的内容。2009年,联合国等5大国际组织联合颁布新的国民经济核算国际标准,将研发成果列入固定资产之下。目前,美国、加拿大等国家已经调整研发支出核算方法,部分发展中国家也进行了相应改革。
● 并非为保增长
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实施新的核算方法后,中国每年的GDP总量均有所增加,其中2015年GDP总量增加8798亿元。因此,有英国媒体称,中国改革GDP核算方法是为了保增长。
“这一调整对GDP增速的影响微乎其微。”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盛来运分析说,研发投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的确在不断提升,但从过去10年来看,它对GDP增速的影响只有0.06个百分点左右。从今年上半年的情况来看,初步核算,这项改革对GDP增速的影响只有0.02个百分点,不影响上半年GDP增速6.7%的大走势。
“从增长率上看,数据调整的影响微乎其微。数据调整是一项技术性工作,没有、也达不到保增长的目的。”北京师范大学统计学院院长宋旭光说。
● 推动中国创新
盛来运认为,此次GDP核算改革的目的有二,一是与国际接轨,二是推动中国创新。
科技部创新发展司司长许倞介绍说,尽管中国年度研发投入总量已跃居世界第二,但从累计投入上来看,还有相当多的历史欠账。这些历史欠账必须补上,这是中国迈向创新型国家的必经之路。
许倞坦言,研发投入不足尤其是地方政府投入不足,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研发投入没有计入GDP核算,地方政府的积极性不高。而此次研发支出核算方法改革,恰恰可以很好地改变这个投入导向,引导地方加大对研发的投入力度。
“新的研发支出核算方法契合了中国科技创新发展实际,有利于引导全社会加大研发投入,对坚持创新发展理念、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都将发挥积极作用和深远影响。”许倞说。(记者 潘旭涛)
【“十三五”,我们这样走过】市场主体创新步伐坚实 “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培育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全面实施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清理废除妨碍统一市场和公平竞争的各种规定和做法,支持民营企业发展,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为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指明了方向。“十三五”以来,在一项项惠企政策、改革措施推动下,市场主体实力越发雄厚、活力更加充沛。 【详细】
【总书记擘画高质量发展】共享发展,民生改善奔小康 高质量发展,是共享成为根本目的的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疫情防控期间如何全力医治患者拯救生命、兜牢民生底线?扶贫产业是否落地生根、易地搬迁群众能否稳定就业?改革发展成果怎样更多更公平惠及人民群众?总书记在国内考察中访民情、察民意、问民生,殷殷嘱托和深切关怀体现了大党大国领袖真挚的人民情怀。 【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