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三个更”使文化自信的内涵更加丰富,表达语境更加充满中国智慧。文化自信铸就了中国道路理论制度自信的底色更红,文化自信传递中国力量方案智慧的底气更足,文化自信必将注脚实现中国梦的底蕴更深。
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取得一个又一个胜利,为中华民族作出“三大历史贡献”,正源于中国共产党对中华文化的自信与弘扬,对中国历史的不断总结与创造,对中华民族的责任与担当。当中国共产党的“红色基因”注入中华优秀文化之后,其先进性所释放的能量巨大,铸就了中国道路理论制度自信的底色更红。
文化自信激发民族自尊自爱
回望历史,五四新文化运动,顺应历史潮流,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和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准备了条件。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之日起,就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走中国人民自愿选择的适合中国国情的道路,中国的社会主义事业才取得了今天辉煌的成就,这正是中国文化的独特魅力所在。也正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包容豁达、兼收并蓄,所特有的广泛性与深厚根基,使马克思主义逐步中国化,并根植中华大地。
在党领导中国革命早期,当列宁去世以后,共产国际越来越成为遥控各国革命的指挥中心,要求各国共产党绝对服从于、听命于这个中心时,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以“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击水三千里”的政治勇气和魄力,自如运用中国传统哲学中的整体观,妥善处理了中国共产党与共产国际、苏联共产党的关系;汲取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逐渐形成了以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为活的灵魂的毛泽东思想,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现了第一次飞跃,为中国革命和建设指明了前进的方向。没有文化支撑的理论是缺乏生命力的,毛泽东思想的精髓,正是蕴含了深厚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始终璀璨夺目。其后,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的中国共产党,始终高举旗帜,把握方向,走“中国道路”,无不展示出对中华文化的无比自信,对“中国道路”的无比自信。
文化自信激起民族自省自立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不断发展的科学理论体系。从邓小平理论和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的提出,进一步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丰富深化了我们党对当代中国发展进步主题的认识。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新一届党中央,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初步形成了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最新发展,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正确指针。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发展、丰富过程而言,无不体现出我们党对中华民族的责任担当和文化自信,对发展历史的反思自省和对发展新理论的创立丰富。95年的艰辛历程铸就了中国共产党人的哲学认识论,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这一哲学认识论,是对中华历史传统文化、当代社会主义文化包括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等文化价值的正确认识和高度自信,其本质就是以创新的精神和科学的态度认识、把握和遵循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和成果的集成,不仅充分展现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先进性,也集中体现了民族精神的独特性,其“民本思想”“共享理念”“和谐精神”“协调关系”“平衡原则”“辩证思维”等,既是我们党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文化的经验总结,也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核心价值的弘扬推崇,更是对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丰富和发展。
文化自信激励民族自警自强
科学社会主义制度,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社会意识形态,一经在中国大地建立,便焕发出勃勃生机,源于中国共产党人从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中凝聚了精气神,并深刻认识和把握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与优势,既体现了人民民主的本质,又符合发展规律和中国国情,既实现了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与阶段性原则的有机统一,又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在经济全球化大潮和激烈国际竞争中显示出了自身的优越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需要通过一系列基本制度和具体制度来体现和实现。
当具有500年历史的社会主义主张在中国这个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成功开辟出具有高度现实性和可行性的正确道路,并在不断坚持完善制度体系进程中,让科学社会主义在21世纪焕发出新的蓬勃生机,这是人类社会发展制度理性化的必然选择,是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优越性的充分体现,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的最生动写照。
尽管目前受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制约,我们的一些具体制度还不够健全完善,但我们相信,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一定会在深化改革中不断得到完善,并愈加显示出其强大的生命力。
文化自信激发中国力量
2000年,中国还是世界第七大经济体,2007年超越德国成为世界第三,2010年超过日本,跃居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当时美国《华尔街日报》用“一个时代的结束”来形容这一历史性时刻。尽管国内有分析人士指出,国际上衡量国富国穷的指标是人均GDP,“目前中国人均GDP只是日本的十分之一,中国还是一个‘穷国’的事实并没有改变,国内媒体应该淡化这一变化,避免国际舆论借机再度炒作‘中国经济威胁论’”。
但曾几何时,中国人“超英赶美”的梦想已不再虚幻,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的成绩和进步已举世侧目。
2013年9月和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出访中亚和东南亚国家期间,先后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重大倡议,在共商共享共建原则基础上的“一带一路”战略,高举和平发展的旗帜,主动地发展与沿线国家的经济合作伙伴关系,共同打造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致力于实现沿线各国多元、自主、平衡、可持续的发展,开创了地区新型合作的平台,为经济增长、全球化再平衡指明了路径,也为上海合作组织、欧亚经济联盟、中国—东盟(10+1)等既有合作机制注入新的内涵和活力。
2016年6月,以“第四次工业革命:转型的力量”为主题的夏季达沃斯论坛在天津举办,来自90多个国家的1700多位嘉宾参与中国“十三五规划”:增长新蓝图、新常态中国经济与当代世界、中国智造等热点议题讨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中国经济“双引擎”等备受关注,世界经济论坛与中国深度融合,已不断向世界发出中国声音,中国对新兴市场的引领作用已毋庸置疑,中国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和影响力已是不争的事实。近日,世界银行分析今后三年主要经济体对世界经济的贡献率,其中美国经济2018年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预计为15.7%,而中国经济的贡献率将达到26.4%。
文化自信成就中国方案
2013年9月6日,二十国集团领导人第八次峰会结束后,外交部部长王毅说,新形势下,中国正站在更高、更广的国际舞台上纵横驰骋。我们将为世界奉献更多的中国智慧,提供更多的中国方案,传递更多的中国信心,同各国一道,致力于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
2014年11月,习近平在G20峰会发表题为《创新增长路径共享发展成果》的重要讲话,从“怎么看”谈到“怎么办”,为全球经济治理提供解决方案,并开出加强政策沟通、推动改革创新、构建开放型世界经济、落实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四剂药方”。从G20转到APEC,无论是2013年,习近平在巴厘岛APEC会议上提出构建“亚太命运共同体”的路线图、2014年,习近平在北京APEC会议上主张打造发展创新、增长联动、利益融合的开放型亚太经济格局,还是在2015年峰会上,中国方案都继续助力亚太梦想。各国专家、学者普遍认为,“一带一路”倡议、成立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等中国方案让世界继续分享中国红利,随着更多项目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推出和执行,相信中国方案将让世界与中国分享更多经济发展成果。近年来,中国无论在助力国际减贫进程,还是在推动全球气候治理中所提出的“中国方案”,都展现出中国文化特有的魅力,彰显出负责的大国形象,获得了国际社会广泛赞誉。
文化自信释放中国智慧
正是这种文化自信,正是这种力量智慧,使中国在世界从单极向多极过渡的过程中成为世界政治舞台上不可或缺的负责任的大国,无论是在大国博弈中,还是在涉及国家安全和核心利益时,都能自如地运用“中国方式”,破解难题,化危为机。尤其是近年来,中国在涉及国家安全和核心利益问题上,一改昔日的“被动防御、韬光养晦”,未雨绸缪,在关键节点提前细密布局,在事关核心利益时敢于亮剑,敢于对非正义、不公正的强权政治说“不”,让始终处于霸主地位的美国感知“弦外之音、言外之意”,让世界认知中国的和平崛起,并在外交领域展示中国智慧,昭示大国风范。
近期,针对以美日幕后操作导演、菲律宾登台演出的“南海闹剧”, “中国屏”在美国纽约时代广场的登台演播、中国与东盟国家联合声明的郑重发表、“中国南海网”的正式上线,不仅再次展现了中国外交的胜利,也充分展示了中华文化自信中所蕴藏的中国智慧。
文化自信绘制梦想蓝图
“历史总是要前进的,历史从不等待一切犹豫者、观望者、懈怠者、软弱者。只有与历史同步伐、与时代共命运的人,才能赢得光明的未来”。
习近平总书记的“七一”讲话正体现出中国共产党的责任、担当与自信。今天,我们前所未有地接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前所未有地具有实现这个目标的能力,展望未来,中国梦已勾勒出民族复兴的梦想蓝图,成为每个中国人梦想的基石。每个人都能从国家前进的步伐中发掘自己的足迹,每个人都能通过自己的拼搏来绘就国富民强的蓝图。这既是对我们党已经取得的伟大成就的总结,也是面向未来设立的新起点、提出的新要求,既是中国梦的时代注脚,也是汇聚力量、展示底蕴的魅力所在。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要任务,就是到2020年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年时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进而到本世纪中叶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00年时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打下坚实基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我们党向人民、向历史作出的庄严承诺,是13亿多中国人民的共同期盼。
中国梦强调了个体和集体的统一。当今社会转型期观念波动、利益多元,需要一个共同梦想,来达成共识。中国梦把不同阶层、不同群体五彩缤纷的梦想汇聚为一个共同的追求,这成为社会的最大公约数。从一个人,到一个民族、一个国家,都离不开梦想和追求。中国梦,把国家梦、民族梦和个人梦融合一体,激发起团结向上的正能量,吹响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集结号。
文化自信凝聚中国力量
中国梦,连接着过去和未来。回望鸦片战争以来170多年的艰难历程,中华民族复兴的梦想之火生生不息。从新中国成立“中国站起来”,到改革开放“中国富起来”,再到新世纪“中国强起来”,每一个进程,每一步跨越,都依靠亿万人民凝聚起的磅礴力量。
面对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世界经济发展进入转型期、世界科技发展酝酿新突破的发展格局,我们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以新发展理念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经济发展结构、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着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经济更有效率、更有质量、更加公平、更可持续地发展,加快形成崇尚创新、注重协调、倡导绿色、厚植开放、推进共享的机制和环境,不断壮大我国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面对未来的发展,我们必须凝聚中国力量,这是贯穿实现中国梦的一条主线。
“生活在我们伟大祖国和伟大时代的中国人民,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共同享有梦想成真的机会,共同享有同祖国和时代一起成长与进步的机会。”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三个共享”,点明了凝聚人民力量的基础。凝聚中国力量,需要进一步汇集改革共识。改革开放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当前改革已进入攻坚期、深水区,触及到深层次矛盾和重大利益调整,是对我们的严峻考验。凝聚深化改革的共识,正是改革再出发的动力所在。我们必须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以更大的勇气和智慧全面深化改革开放,打造出中国经济社会的升级版。“功崇惟志,业广惟勤。”实现中国梦,创造全体人民更加美好的生活,任重而道远,需要我们团结奋进,需要每个人艰苦努力。中国梦的美丽绽放需要每个中国人行动起来,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才能填平前进路上的道道沟壑。每个中国人迈出一小步,就是13亿人民前进的一大步。亿万中国人民正扬帆奋进——13亿人的智慧和力量正汇聚起不可战胜的磅礴力量。
文化自信汇集中国精神
“我们党已经走过了95年的历程,但我们要永远保持建党时中国共产党人的奋斗精神,永远保持对人民的赤子之心。一切向前走,都不能忘记走过的路;走得再远、走到再光辉的未来,也不能忘记走过的过去,不能忘记为什么出发。面向未来,面对挑战,全党同志一定要不忘初心、继续前进”。习近平总书记的“七一”讲话,正揭示了中国共产党根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创造凝练出的中国精神,这既是中国人民实现中国梦的精神支柱,也是中华文化自信的魂魄所依。
几千年来,中华民族为什么能够生生不息、薪火相传?根本就在于中华民族有一脉相承的精神追求、精神特质、精神脉络。正是中国共产党人在革命、建设和开个开放中,孕育创造了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大庆精神、“两弹一星”精神、抗洪精神等,为新时期的中国精神注入了时代的脉搏,使我们的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进一步活化为民族之魂,升华为我们的精神纽带、自强不息的精神动力。展望中国的未来,前途无限,胜利在望。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要靠伟大的精神动力来支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更要继承和发扬我们党95年来一以贯之的精神: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始终站在时代发展的潮头,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的价值观,始终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始终在纷繁复杂的国际环境中坚持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不忘党的初心,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力量,当这种精神力量转化为民族脊梁时,将极大增强了党的整体力量,必将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注入强大的精神动力。
文化自信既是基础的,又是高层的,既是核心的,又是开放的,既是抽象的,又是具体的。它既贯穿于道路、理论、制度“三个自信”之中,又是“三个自信”统一体的根本和最高实现方式。文化自信是实现民族自信的关键,正因为其底蕴之深厚,才有了中国方式的“举重若轻”,正因为其内敛而蓄势,也才成为实现民族复兴的内在动力。在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和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新征程中,我们相信中华文化必定会释放出强大精神动力,中国软实力必定向世界展示出独特魅力。
(薛志达,宁夏自治区党委党史研究室文献编辑处)
【“十三五”,我们这样走过】市场主体创新步伐坚实 “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培育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全面实施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清理废除妨碍统一市场和公平竞争的各种规定和做法,支持民营企业发展,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为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指明了方向。“十三五”以来,在一项项惠企政策、改革措施推动下,市场主体实力越发雄厚、活力更加充沛。 【详细】
【总书记擘画高质量发展】共享发展,民生改善奔小康 高质量发展,是共享成为根本目的的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疫情防控期间如何全力医治患者拯救生命、兜牢民生底线?扶贫产业是否落地生根、易地搬迁群众能否稳定就业?改革发展成果怎样更多更公平惠及人民群众?总书记在国内考察中访民情、察民意、问民生,殷殷嘱托和深切关怀体现了大党大国领袖真挚的人民情怀。 【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