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日,中国市长协会发布《中国城市发展报告(2015)》显示,我国城市建设用地扩张速度明显高于人口增长速度,在过去的34年里,中国设市城市建设用地增长了6.44倍,年均增长率达6.27%。
报告指出,《中国城市建设统计年鉴(2014年)》的数据显示:中国城市建设用地面积从1981年的6720平方公里扩增至2014年的4.99万平方公里,增长了6.44倍,年均增长率达6.27%,呈现明显扩张态势。同时年均增长面积方面,1981年至2014年净增长4.33万平方公里,其中,2000年以来年均净增长高达1940平方公里。
不同规模、等级城市间的城市建设用地也存在差异。《报告》指出,大中小城市建设用地的占比基本保持在5:2:3,大城市数量最少,却消耗了最多的城市建设用地面积。具体来看,省会城市和计划单列市建设用地占比高达全国三分之一以上,且有增加趋势。报告指出,2000年31个省会城市和5个单列市的建成区面积分别占全国城市建成区总面积的27.4%和34%,而到2014年,其占比分别提升至34%和34.1%。
同时,人均城市建设用地也居高不下。数据显示,2014年中国城市人均建设面积为129.57平方米,大大超出国家标准的85.1至105.0平方米/人,也明显高于发达国家人均84.4平方米和其他发展中国家人均83.3平方米的水平。
对此,专家表示,近年来我国城市建设用地无序蔓延问题严重,人均建设用地居高不下,明显高于发达国家水平。在此背景下,随着城市化的快速推进和大量农村人口的转移,未来仍不排除在局部区域甚至全国出现城市蔓延的可能。因此,遏制城市蔓延仍是城市建设用地管理的核心任务。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方创琳指出,不可否认,建设用地快速扩张为支撑经济快速发展、满足城市居民的社会需求提供了保障。但值得注意的是,其同时也带来了相应的社会经济、生态环境问题,加剧了城市病的发生。
方创琳表示,中国城市建设用地无序蔓延问题严重,尤其是新城新区的无序扩张蔓延,动辄几百平方公里甚至上千平方公里,进一步助长了城市蔓延。此外,城市建设用地结构不够合理,居住、公业、道路广场和绿地四大类用地占比已经处于合理区间边缘;用地结构也存在“两低两高”现象,即:绿地和道路广场占比偏低,居住和工业用地占比较高。
在现有情况下,城镇化和经济增长还是过于依赖建设用地。同时,基于政绩的考虑和对土地财政的依赖,短期内地方发展经济对建设用地仍将保持大量的需求,管控难度较大。
对此,方创琳建议,要实现有效、高效的城市建设用地调控和管理目标,必须针对不同区域和不同规模等级的城市,量身制定差异化的调控政策措施。其次,应科学地划定城市增长边界,将城市规划由扩张性规划向限定城市增长边界规划转变。再次,应优化城市建设用地结构和功能,实现城市精明集约增长。随着城市发展对城市功能多样化需求的变化,城市用地应逐步增加其多样化水平;新城新区建设需积极推进产城融合发展、增加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配套,实现用地功能的均衡协调,逐步缓解大城市病。
【“十三五”,我们这样走过】市场主体创新步伐坚实 “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培育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全面实施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清理废除妨碍统一市场和公平竞争的各种规定和做法,支持民营企业发展,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为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指明了方向。“十三五”以来,在一项项惠企政策、改革措施推动下,市场主体实力越发雄厚、活力更加充沛。 【详细】
【总书记擘画高质量发展】共享发展,民生改善奔小康 高质量发展,是共享成为根本目的的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疫情防控期间如何全力医治患者拯救生命、兜牢民生底线?扶贫产业是否落地生根、易地搬迁群众能否稳定就业?改革发展成果怎样更多更公平惠及人民群众?总书记在国内考察中访民情、察民意、问民生,殷殷嘱托和深切关怀体现了大党大国领袖真挚的人民情怀。 【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