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栏的话
经济新常态下,如何实现增长动力转换?重庆两江新区坚持调结构、转方式,以规模性、成长性、影响性、带动性、共享性等5个维度确定发展主业,科学布局平台。一手抓集群发展,一手抓战略新兴产业发展,形成了多点支撑的新结构,发展后劲不断。
本报从今日起开设“调结构转方式·重庆两江新区调研行”专栏,报道两江新区在尊重经济规律、结合客观实际的前提下,对如何实现有质量、有效益的可持续发展进行的探索。
本报重庆7月6日电 (记者王斌来、刘波、蒋云龙)科幻电影的场景成了现实:在重庆京东方光电科技有限公司展示厅,一扇看似普通的玻璃门,其实是触控显示屏。指尖轻触,文字、图片、视频一跃而出,色彩鲜亮,反应迅捷。“家居玻璃可以是智能屏幕,这并非概念产品,已经可以投产。”工作人员介绍说。
这类“黑科技”,在重庆市两江新区还不少。前不久,长安无人驾驶汽车完成2000多公里测试;重庆华数机器人自主研发的5公斤6轴机器人实现批量化生产。
创新成果并非从天而降。两江新区产业不断集聚,结构不断调整,走出了一条量变引发质变的良性发展新路径。
“所有调结构,都围绕优化存量、引进增量。”两江新区管委会常务副主任汤宗伟说,针对汽车、电子信息、装备制造这三大传统优势产业,两江新区按照集群发展、垂直整合的方式,进行了一系列的布局和调整。
目前,新区汽车年产能超过了300万辆。但相对于量的增长,两江人更看重质的转变。长安集团成功研发出无人驾驶汽车;力帆集团形成了完整的电动汽车产业体系;小康集团的瑞驰纯电动货运车、长安福特混合动力汽车已经面世。2020年,两江新区将生产节能与新能源整车50万辆,新能源汽车产量占比达到18%。
两江新区电子信息产业,以前只能勉强做中端产品,现在已经掌握了产业核心的“芯屏器核”。新区培育的企业打破了外企对硅片的垄断;京东方显示屏产值今年将超过130亿元;以前只能做笔记本电脑的企业,生产出了平板电脑和高端智能手机。
以装备制造为代表的十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在两江新区初具雏形。通用航空、智能机器人、新能源汽车、云计算等新兴产业集群发展的同时,200多项存在环保隐患的招商项目被一票否决。
产业集群式基地化发展,是两江新区的特色。但当初这种布局方式因为投资大,且不能立刻见效果,曾引起不少非议。“我们背后有三个行政区,每个基地都想要项目。如果本着‘捡到篮子里都是菜’,什么项目都往里要,后果必然是无序竞争。”汤宗伟认为。
今天,集群发展的优势不断显现,各个基地定位明确,鱼复、龙兴、水土三个工业开发园区呈现特色发展,各美其美;同一产业集聚,物流配送、配套建设标准统一,避免了重复建设;产业链上游下游成了邻居,节约成本的同时,创新的思维与力量在碰撞中不断涌现。
两江新区,并非只有机器响。“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大通道在此联接,货轮、火车、飞机川流不息;中国新加坡两国第三个政府间合作项目运营中心在此落地,新的动能蓄势待发;创新创业如火如荼,金融功能不断齐全……
相关报道:
【“十三五”,我们这样走过】市场主体创新步伐坚实 “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培育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全面实施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清理废除妨碍统一市场和公平竞争的各种规定和做法,支持民营企业发展,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为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指明了方向。“十三五”以来,在一项项惠企政策、改革措施推动下,市场主体实力越发雄厚、活力更加充沛。 【详细】
【总书记擘画高质量发展】共享发展,民生改善奔小康 高质量发展,是共享成为根本目的的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疫情防控期间如何全力医治患者拯救生命、兜牢民生底线?扶贫产业是否落地生根、易地搬迁群众能否稳定就业?改革发展成果怎样更多更公平惠及人民群众?总书记在国内考察中访民情、察民意、问民生,殷殷嘱托和深切关怀体现了大党大国领袖真挚的人民情怀。 【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