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9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上,原则通过了《中长期铁路网规划》,此规划旨在进一步发挥铁路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以交通大动脉建设支撑经济社会升级发展。
早在2004年,《中长期铁路网规划》就获得通过,成为国务院批准的第一个行业规划。在这个规划的指引下,青藏铁路提前一年建成通车,全国铁路第六次大面积提速成功实施,京津城际铁路也开通运营。2008年10月,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批准了《中长期铁路网规划(2008年调整)》。
在规划整体布局之下,经过多年发展,我国铁路建设取得了显著成就。到2015年底,我国铁路营业里程达到12.1万公里,居世界第二位。其中,高速铁路1.9万公里,居世界第一位。
尤其是“十二五”期间,铁路建设创造了历史最高水平,全国铁路固定资产投资完成3.58万亿元,比“十一五”时期多完成1.15万亿元,增长47.3%;新线投产3.05万公里,比“十一五”多完成1.59万公里,增长109%,是历史投资完成最好、投产新线最多的5年。目前,我国铁路运输量稳居世界第一。
经过快速发展,我国铁路建设进展顺利,铁路营业里程等部分2020年目标已提前完成。与此同时,我国铁路密度低于发达国家,路网布局不完善,尤其是中西部铁路发展不足。此次出台《中长期铁路网规划》,就是根据我国铁路实际情况,进一步修正了发展目标,增强铁路建设对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
专家表示,此次通过的《中长期铁路网规划》,最大的亮点是在“四纵四横”客运专线基本建成的条件下,提出打造以沿海、京沪等“八纵”通道和陆桥、沿江等“八横”通道为主干,城际铁路为补充的高速铁路网,实现相邻大中城市间1至4小时交通圈、城市群内0.5至2小时交通圈。将“四纵四横”提升为“八纵八横”,高速铁路网络将更加密集,更加有利于发挥高速铁路网络优势,推动互联互通。
在坚持发展速度的同时,此次出台的《中长期铁路网规划》更加注重铁路建设的质量,注重“铁公机”配合,建设大交通。规划提出,要构建与公路、水路、航空等有机衔接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增加有效供给,提升运输服务保障能力。按照“零距离”换乘要求,同站规划建设以铁路客站为中心、衔接其他交通方式的综合交通体,扩大集装箱中心站、末端配送等货物集散服务网络,形成配套便捷、站城融合的现代化交通枢纽。
此外,规划还提出要继续深化铁路投融资、价格等改革,提高中央资金对中西部铁路建设投入比重,培育多元投资主体,放宽市场准入,鼓励支持地方政府和广泛吸引包括民间投资、外资等在内的社会资本参与铁路投资建设。要培育壮大高铁经济新业态,促进沿线区域交流合作和资源优化配置,加速产业梯度转移,带动制造业和整个经济转型升级。
【“十三五”,我们这样走过】市场主体创新步伐坚实 “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培育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全面实施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清理废除妨碍统一市场和公平竞争的各种规定和做法,支持民营企业发展,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为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指明了方向。“十三五”以来,在一项项惠企政策、改革措施推动下,市场主体实力越发雄厚、活力更加充沛。 【详细】
【总书记擘画高质量发展】共享发展,民生改善奔小康 高质量发展,是共享成为根本目的的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疫情防控期间如何全力医治患者拯救生命、兜牢民生底线?扶贫产业是否落地生根、易地搬迁群众能否稳定就业?改革发展成果怎样更多更公平惠及人民群众?总书记在国内考察中访民情、察民意、问民生,殷殷嘱托和深切关怀体现了大党大国领袖真挚的人民情怀。 【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