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北京6月29日电 题:防汛抗洪到了关键时期——国家防总、中国气象局有关负责人谈当前防汛抗洪形势
新华社记者胡璐、林晖
入汛以来,我国天气气候异常复杂。在6月29日国新办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国家防汛抗旱总指挥部、中国气象局等有关负责人共同介绍当前防汛抗洪工作。
入汛以来全国有222条河流发生超警洪水
入汛以来,我国天气气候异常复杂,不仅入汛早、强降雨过程多,而且强对流天气重发多发,造成较为严重的灾害。与此同时,因强降雨引发的洪涝和泥石流灾害也明显偏多偏重。
中国气象局局长郑国光表示,入汛以来,全国平均降水量比常年同期偏多23%,为1954年以来同期最多。
国家防汛抗旱总指挥部秘书长、水利部副部长刘宁介绍,受降雨影响,今年南方超警河流多,江河水位高。入汛以来,全国有222条河流发生超警洪水,26条河流发生超保洪水,6条河流发生超历史洪水,主要江河共出现23次洪水过程,洪水总量较常年偏多34%。
郑国光说,造成近期我国天气气候异常的主要推手是自2014年9月开始、于2016年5月结束的超强厄尔尼诺事件。据监测,此次超强厄尔尼诺事件共持续21个月,峰值强度为2.9摄氏度,海温距平累积值为30.2摄氏度。其持续时间之长、峰值强度之高、海温累积距平之大,均为有完整气象观测记录以来之最。
据中国气象局监测,自1951年以来我国共发生了3次超强厄尔尼诺事件,另两次分别发生在1997至1998年和1982至1983年。而与1998年同期相比,今年入汛以来全国平均降水量偏多5%,暴雨过程偏多6次。但今年雨带位置南北摆动大,暴雨过程的最长持续时间不如1998年同期。
郑国光表示,与1998年相比,今年中高纬的环流形势存在明显不同,冷空气势力也明显偏弱,因此,虽然今年我国夏季洪涝灾害较常年明显偏重,但其程度弱于1998年。
最大限度减少灾害损失
面对汛情,国家防总加强会商研判,快速应急反应,先后发出52个通知、派出117个工作组,2次启动防汛Ⅳ级应急响应,并科学调度,发挥工程作用。为有效应对多发的洪水,国家防总、水利部组织各地全面排查防洪风险隐患,并全力做好抢险救灾工作。初步统计,今年以来各地累计投入抢险人员61万多人、机械设备3万多台班,消耗防汛物资3.3亿元;中央财政安排特大防汛抗旱补助费11.65亿元,支持地方防灾减灾。
近年来,国家防总还与其他部委一起,在全国2058个县开展山洪灾害监测预警非工程措施的建设和中小河流、山洪沟治理工作,这些项目都在防御山洪灾害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中国气象局也强化气象灾害监测和预报预测预警,加强气象预报预警信息发布和与涉灾部门的合作和应急联动,以及通过广泛开展气象灾害防御科普知识宣传,着力提升全社会气象防灾减灾能力。
“下一步,国家防总、水利部将从最不利的情况着手,做好防汛抗洪各项工作,充分发挥防洪工程体系和非工程体系的作用,最大限度减少灾害损失。”刘宁说。
未来防汛抗洪形势仍需持续关注
7至8月是我国的主汛期,也是防汛抗洪、防灾减灾工作的关键期。根据国家气候中心预测,7至8月我国江淮、江汉、西南地区东部、黄淮、华北东南部及东北南部等地降水可能偏多,长江中下游、淮河流域、黄河下游和辽河流域可能发生暴雨洪涝,应继续做好防汛抗洪工作。下半年影响我国的台风平均强度偏强,防台风任务也较为艰巨。
国家防总也预计,今年主汛期我国降水总体较常年偏多,受超强厄尔尼诺事件影响,气候水文形势复杂多变,江淮、松辽、太湖等流域有发生较大洪水的可能,中小河流洪水、山洪灾害、城市内涝可能多发,登陆台风强度偏强,可能深入内陆,防汛形势严峻。
专家认为,尽管厄尔尼诺事件已经结束,但对全球气候的影响仍将持续,且全球气候变暖造成气候的不稳定性增强,未来防汛抗洪、防灾减灾形势将更加严峻,需要持续高度关注。
【“十三五”,我们这样走过】市场主体创新步伐坚实 “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培育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全面实施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清理废除妨碍统一市场和公平竞争的各种规定和做法,支持民营企业发展,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为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指明了方向。“十三五”以来,在一项项惠企政策、改革措施推动下,市场主体实力越发雄厚、活力更加充沛。 【详细】
【总书记擘画高质量发展】共享发展,民生改善奔小康 高质量发展,是共享成为根本目的的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疫情防控期间如何全力医治患者拯救生命、兜牢民生底线?扶贫产业是否落地生根、易地搬迁群众能否稳定就业?改革发展成果怎样更多更公平惠及人民群众?总书记在国内考察中访民情、察民意、问民生,殷殷嘱托和深切关怀体现了大党大国领袖真挚的人民情怀。 【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