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高法:对虚假诉讼参与人适度加大制裁力度

孟亚旭

2016年06月28日08:01  来源:北京青年报
 
原标题:最高法:对虚假诉讼参与人适度加大制裁力度

  日前,最高法发布了《关于防范和打击虚假诉讼的指导意见》(下称“意见”),结合司法领域虚假诉讼实际情况,对虚假诉讼的界定,虚假诉讼的表现特征,认定虚假诉讼的途径和方法,对参与虚假诉讼不同主体的制裁以及对虚假诉讼的防范等问题作出详细规定。

  近年来,由于社会诚信缺失等因素影响,司法领域尤其是民事商事审判中虚假诉讼情况比较严重,特别在一些民营经济较为发达的地区。最高法民一庭负责人称,在对虚假诉讼的防范和制裁上,尤其是对虚假诉讼参与人的制裁,目前没有统一规定,是法院制裁虚假诉讼需着重解决的问题。

  据悉,虚假诉讼存在识别难、规制难的问题,只要虚假诉讼双方当事人互相串通、虚构事实与证据,从表面上达到事实清楚、证据充分,诉辩双方对事实和证据没有异议,法院不大可能去审查双方证据和民事法律关系的真实性。

  意见对虚假诉讼的典型特征进行梳理,包括当事人为夫妻、父母等近亲属关系或者关联企业等共同利益关系;原告起诉所依据的事实和理由明显不合常理;案件证据不足,但双方仍然主动迅速达成调解协议,请求法院出具调解书等。

  上述负责人称,对虚假诉讼的制裁是意见的重点和亮点。意见规定,“对虚假诉讼参与人,要适度加大罚款、拘留等妨碍民事诉讼强制措施的法律适用力度;虚假诉讼侵害他人民事权益的,虚假诉讼参与人应当承担赔偿责任;虚假诉讼违法行为涉嫌虚假诉讼罪、诈骗罪、合同诈骗罪等刑事犯罪的,民事审判部门应当依法将相关线索和有关案件材料移送侦查机关”。

  记者获悉,意见本着“从轻到重”原则,从妨碍民事诉讼强制措施,到民事赔偿,再到刑事制裁,在严厉程度上一步步加重,威慑力逐步增强。

  在制裁对象上,意见分别针对法院工作人员、诉讼代理人、鉴定机构和鉴定人等不同主体,规定了相应的惩罚手段,上述负责人称,“这应该说是首创的,这种精准的制裁威力也是比较大的。”(记者 孟亚旭)

(责编:盖琳(实习)、申亚欣)

推荐阅读

【“十三五”,我们这样走过】市场主体创新步伐坚实    “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培育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全面实施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清理废除妨碍统一市场和公平竞争的各种规定和做法,支持民营企业发展,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为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指明了方向。“十三五”以来,在一项项惠企政策、改革措施推动下,市场主体实力越发雄厚、活力更加充沛。 【详细】

服务业实现快速发展|我国教师队伍建设成就斐然 | 我国控辍保学成效显著 

【总书记擘画高质量发展】共享发展,民生改善奔小康     高质量发展,是共享成为根本目的的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疫情防控期间如何全力医治患者拯救生命、兜牢民生底线?扶贫产业是否落地生根、易地搬迁群众能否稳定就业?改革发展成果怎样更多更公平惠及人民群众?总书记在国内考察中访民情、察民意、问民生,殷殷嘱托和深切关怀体现了大党大国领袖真挚的人民情怀。 【详细】

开放发展,合作共赢创新局 | 绿色发展,美丽中国迈大步 | 协调发展,补齐短板潜力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