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德两国合作创新有着良好的政策环境,有着扎实的产业基础,也有着美好的发展未来。围绕“创新”这一主题,“中国制造2025”与德国“工业4.0”对接工作正在稳步推进,相信随着两国合作的不断深入,其未来发展前景是可以充满期待的。
德国总理默克尔成功进行了第九次访华。访问期间,两国领导人表示,要努力增进互信,加紧落实德国“工业4.0”同“中国制造2025”对接合作,继续深化在经贸、金融、创新、开拓第三方市场等领域合作。双方一致同意继续本着“共塑创新”的精神,巩固政治互信,深化贸易投资、金融等领域合作,积极开展第三方市场、智能制造、创业创新等合作,打造中德合作新引擎。
两国合作创新有着良好的政策环境。中国政府提出了“中国制造2025”,强调全面提升中国制造业发展质量和水平,提出了实现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转变、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转变,完成中国制造由大变强的任务、重点领域和重大工程。德国政府推出“工业4.0”,旨在提升制造业的智能化水平,建立具有适应性、资源效率及人因工程学的智慧工厂,在商业流程及价值流程中整合客户及商业伙伴。两国合作创新,对于未来中德经济发展具有重大意义,在双方早前签署的《中德合作行动纲要》中,有关“工业4.0”合作的内容共有4条,第一条明确提出工业生产的数字化就是“工业4.0”,两国政府承诺为企业参与该进程提供政策支持。
两国合作创新有着扎实的产业基础。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世界第一大出口国,已建成由完整的原材料能源工业、装备工业、消费品工业、国防科技工业、电子信息产业组成的门类齐全的工业体系和丰富的产业配套能力。数据显示,中国出口产品占世界总出口的比重达到12%。其中,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出口的国际市场占有率为19%,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的国际市场占有率达到25%,家电、皮革、家具、羽绒制品、陶瓷、自行车等产品占国际市场份额达到50%以上。但“大而不强”一直是困扰中国制造业发展的难题。德国是传统的工业制造业强国,在技术指标水平、数字化技术运用、自动化水平等方面均处于世界领先地位。目前中国是德国在欧洲之外第二大出口市场,德国是对华直接投资和技术转让最多的欧洲国家,是中国在欧洲的最大经贸和技术合作伙伴。两国在金融、汽车制造、信息技术、航空等领域合作有着广阔的发展潜力,既可以优势互补,又可以共同开发第三方市场。
两国合作创新有着美好的发展未来。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和高新技术的突飞猛进,世界产业结构的演进出现了一系列新的趋势,以技术和服务为主要拉动力的新一轮国际产业结构加快调整,信息产业成为支柱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化发展加速,绿色经济成为主流,世界各国围绕制造业的技术、品牌、生产方式等方面的差异化竞争日趋激烈。对发达国家而言,需要加快自身“再工业化”进程,进一步发挥在新技术、新产品领域的创新优势,进一步增加对全球制造业价值链的控制和主导。对发展中国家而言,需要提升制造业的发展层级,争取更大的发展空间。中德两国合作创新,有利于国际分工由产品分工向要素分工发展,有利于国际分工产业链和价值链的提升,有利于两国经济发展,将造福两国人民,也将惠及世界。
经过建交40多年来的共同努力,中德两国关系已经进入十分成熟的发展阶段,务实合作达到很高水平。在更高起点上深入推进中德合作,更需要双方携手前行。今年是“中德创新合作年”,围绕“创新”这一主题,“中国制造2025”与德国“工业4.0”对接工作正在稳步推进,相信随着两国合作的不断深入,其未来发展前景是可以充满期待的。(郭言)
【“十三五”,我们这样走过】市场主体创新步伐坚实 “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培育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全面实施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清理废除妨碍统一市场和公平竞争的各种规定和做法,支持民营企业发展,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为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指明了方向。“十三五”以来,在一项项惠企政策、改革措施推动下,市场主体实力越发雄厚、活力更加充沛。 【详细】
【总书记擘画高质量发展】共享发展,民生改善奔小康 高质量发展,是共享成为根本目的的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疫情防控期间如何全力医治患者拯救生命、兜牢民生底线?扶贫产业是否落地生根、易地搬迁群众能否稳定就业?改革发展成果怎样更多更公平惠及人民群众?总书记在国内考察中访民情、察民意、问民生,殷殷嘱托和深切关怀体现了大党大国领袖真挚的人民情怀。 【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