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公车就不下乡?“车轮腐败”后警惕“车轮懒政”

王莹

2016年05月30日13:33  来源:新华网
 
原标题:没公车就不下乡?“车轮腐败”后警惕“车轮懒政”

  随着公车改革在全国范围内的开展,昔日的“车轮腐败”得到了有效遏制。但与此同时“车轮上的懒政”却又在一些地方悄悄滋生。

  根据新华社记者的采访,在湖南、河南、山西等地,个别地方干部抱怨申请不到公车,或车补不到位,出现了“没公车不愿下乡”“尽量少下乡”的情况。

  从“车轮腐败”到“车轮懒政”,令人不禁产生一种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无奈感。

  作为党政干部,下乡调研是一项基本工作内容,尤其在基层,它是干部了解当地情况和群众生活的最重要抓手,现在却因没有公车就产生消极懈怠情绪,天天坐办公室如何了解民情民意?

  根据记者的采访调查,一些干部“不愿下乡”的原因集中在车补不到位、车辆申请困难和缺少租车平台等方面。但不论是哪一个原因,都构不成干部不能下乡的不可抗力。从最根本上说,干部不是无法下乡,而是主观上不愿下乡。

  为人民服务是党政干部的工作宗旨,公仆情怀应该贯彻在干部的日常工作始终。但现在看到的俨然已经是缺乏理想信念支撑的功利型干部:给车、给钱我才下乡;不给车,补贴没到位我就不干。这样的心态与党的群众路线、“两学一做”、“三严三实”等要求相距甚远。某种意义上说,这样的人,已经不适合待在党员干部队伍中。

  这一点得到了吉林省教育学院农村教育研究所所长李元昌的认同。“没车就不能下乡开展工作吗?”李所长并不这么认为。1999年他调入吉林省教育学院农村教育研究所后,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需要经常下乡调研,一年中有半年时间在农村推动教改实验,单位曾经为他配备车辆,但他坚持搭乘火车、客车或出租车下乡调研,10多年如一日,从未动用过公车。“在没有公车的年代,老一辈的基层干部不也都坚持下乡吗?”

  同时,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李国祥也表示,“没车不下乡”不应该成为官员懒政的借口,应“创造条件下乡,而不是等着条件成熟再下乡”。

  如果说因为补贴没到位导致下乡减少多少可以理解的话,那以下这一现象就令人难以接受。据一些干部反映,在一些地方车补被当成了一种新福利。“干得越少,赚得越多”使少数人打起了车补的“小算盘”,车补发放之后“只进不出”的情况比较常见。对抱有这样心态的干部,真的是时候清理出队伍了。

  对于目前车改过程中出现的问题,2004年,首次以全国人大代表身份提交公车改革建议的湖北省统计局副局长叶青表示,这些问题属于车改过渡期的正常表现,人多车少,可用车辆不足的问题会随着车改深入推进,社会化、市场化服务繁荣得到有效解决。

  没错,这些具体问题都可以随着改革的深入逐步解决,但这些问题背后反映出的一些干部主观心态和理想信念方面的问题,却值得好好重视。公务员这一职业,从来就不是生财的门路。对于那些没有公仆情怀,一门心思打着小算盘的人,奉劝还是趁早出局吧。

(责编:盖琳(实习)、曾伟)

推荐阅读

【“十三五”,我们这样走过】市场主体创新步伐坚实    “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培育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全面实施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清理废除妨碍统一市场和公平竞争的各种规定和做法,支持民营企业发展,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为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指明了方向。“十三五”以来,在一项项惠企政策、改革措施推动下,市场主体实力越发雄厚、活力更加充沛。 【详细】

服务业实现快速发展|我国教师队伍建设成就斐然 | 我国控辍保学成效显著 

【总书记擘画高质量发展】共享发展,民生改善奔小康     高质量发展,是共享成为根本目的的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疫情防控期间如何全力医治患者拯救生命、兜牢民生底线?扶贫产业是否落地生根、易地搬迁群众能否稳定就业?改革发展成果怎样更多更公平惠及人民群众?总书记在国内考察中访民情、察民意、问民生,殷殷嘱托和深切关怀体现了大党大国领袖真挚的人民情怀。 【详细】

开放发展,合作共赢创新局 | 绿色发展,美丽中国迈大步 | 协调发展,补齐短板潜力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