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在陕西、河南、江西、安徽等地采访发现,由于多重原因,一些保障房项目“先天不足”,空置现象不同程度存在,而已经入住的群众也因生活不便颇感“闹心”。有群众坦言,政府建保障房本是好事,别因为配套措施“掉队”,让暖心事打了折扣。
在一些地方,因为部分保障房项目选址偏远,交通等基础设施和配套项目滞后,影响了入住率和舒适度。
江西省南昌市经开区部分公租房项目中签家庭反映,交通不便是困扰他们的最大问题。冠山花园居民柳道元告诉记者,自己每天出行要步行20分钟才能到公交站。居民肖红萍说:“爱人生病常去医院,由于交通不便,看病比较困难,所以全家到现在还没有搬过去住。”
由于地处城郊,电动车成为冠山花园居民出行主要方式。居民李军说,小区内还居住着一部分残疾人,他们也要依赖电动助力车,却面临电动车无处存放、缺乏充电设备等问题,希望配套设施能加以改善。
记者采访了解到,在不少地方,保障房的选址建设由市中心向周边逐渐扩散。对保障房的开工建设,上级部门有统一的时间节点,建得太远往往配套设施跟不上,而建在市中心就没有空地,也没有足够的时间开展房屋征迁工作,所以只能折中选择一些城乡结合部的区域。
业内人士坦言,出于成本考量,一些地方政府往往选择土地价格较低的偏远地区建设保障房项目,由于上级部门一般偏重对开工率、完成率等数字指标的考核,导致“重建设轻配套”情况普遍存在,难以避免出现交通、医疗、教育等配套资源滞后状况。
更有甚者,个别地方在保障房建设中未能及时扭转“重数量轻质量”倾向,导致墙体开裂、楼板漏水、缺少消防设施、电梯事故频发等质量问题频出,成为受保障群众难以言说之痛。有受访干部直言,由于保障房项目利润较低,个别开发商使用劣质材料或偷工减料降低成本,质量问题频频发生,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群众入住的积极性。
与此同时,一些地方申报不准也导致保障房供过于求出现闲置。河南省住建厅住房保障处负责人介绍说,保障房出现空置的原因之一在于,个别地方计划申报不准确,申报和建设数量大于实际需求,出现过剩情况。
“目前保障房空置主要发生在县城”,这位负责人说,但县级城市的实际住房需求并没有那么旺盛,加之公租房面积在60平方米以下等要求,受传统观念影响,对群众的吸引力相对不足。
有基层干部表示,目前各地保障房建设大多是层层下派指标,从省到市一直到镇里搞任务分解。然而,一些经济落后地区的县城和镇区,本地人口偏少且多有自住房,加之流动人口及外来务工人员数量也不多,对保障房的需求不旺,申请人较少,造成闲置和浪费。
此外,分配不及时也是一些地方保障房空置高发的原因。国家审计署2015年发布的一项数据显示,赣豫吉鄂贵等5省已建成的5.75万套保障性住房闲置。记者在审计署报告提及的一些地方采访发现,因保障性住房政策覆盖范围在扩大,而涉及申请户基本情况的信息又分散在多个部门,给申请资格认定带来一定困难,进而出现大量保障房未及时分配情况。
【“十三五”,我们这样走过】市场主体创新步伐坚实 “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培育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全面实施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清理废除妨碍统一市场和公平竞争的各种规定和做法,支持民营企业发展,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为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指明了方向。“十三五”以来,在一项项惠企政策、改革措施推动下,市场主体实力越发雄厚、活力更加充沛。 【详细】
【总书记擘画高质量发展】共享发展,民生改善奔小康 高质量发展,是共享成为根本目的的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疫情防控期间如何全力医治患者拯救生命、兜牢民生底线?扶贫产业是否落地生根、易地搬迁群众能否稳定就业?改革发展成果怎样更多更公平惠及人民群众?总书记在国内考察中访民情、察民意、问民生,殷殷嘱托和深切关怀体现了大党大国领袖真挚的人民情怀。 【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