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龙族新职业
新中国成立前,独龙族人还处于“刀耕火种,狩猎为生”、“刻木记事,结绳计日”的原始状态,鲜与外界接触。绝大多数独龙族人终老独龙江畔。
如今,随着“一带一路”建设热潮,独龙江乡凭借与缅甸北部长达91.7千米的国境线而成为开放开发的热土。56岁的独龙族人马国忠成为国门“守护神”。他在中缅边境41号界桩旁,一守就是13年。
马国忠的职责主要是记下往来界桩的人。“独龙江公路修通后,来这的游客明显多了起来。”
马国忠在守桩的同时,还开了一个小卖部。其中,缅甸药酒和蜂蜜是专为游客准备的。这间看似普通的小卖部,其实代表着独龙人前进的一大步。新中国成立前,他们尚无任何商品意识。如今,面对讨价还价的游客,马国忠对所售商品相当有信心,定价始终不变。
已有三个孩子的李红花,是迪政当村一家客栈的老板娘。吃住“一条龙”,一顿有腊肉、鸡蛋、肥肠、青菜的晚餐,一顿鸡蛋面条早餐,外加一标准间的床位费,她每人每天只收80元人民币。
“都是跟外面的人学的,不过我比较笨,有些事做得不好。”面对客人的夸奖,李红花总是憨厚地一笑。
新一代人
28岁的肯永友是独龙族年轻人的一个样本——不甘独龙江的日常,但也适应不了外界的程式化生活。他可以连续半个月在山上挖草药、当向导,却不愿在早上9点准时上班。
“我遇到好几个老板都不太好,要么一个月只开一两千块钱的工资,要么干了好几个月的活,却不开工资。”先后在保山、腾冲、西双版纳打过工的肯永友笑着说,“然后,我就回来了。还是独龙江好!”
今年还未满20岁的孔清梅半个月前丢掉了一份酒店清洁员的工作。“我就是不喜欢那里的生活。”她对记者说。
不过,和肯永友比起来,这个从未出过远门的姑娘对外界依旧充满期待,“我想去更远一点的地方。”
在距孔当30多公里之外的独龙江下游马库村,23岁的独龙族小伙孟泽林正在清点“双11”(11月11日网络购物狂欢日)的成果,他靠卖家乡特产独龙毯和董棕粉收获7400元。
作为这个村里的第一个本科大学生,孟泽林今年7月从大连民族大学旅游管理专业毕业后回到家乡。他回家后做的第一件事,是在曾经就读的马库村小学当起了志愿支教老师,并接手自家农家乐。但其父更希望他能去考公务员,捧“铁饭碗”。
“我有能力干更多事,而不是乖乖坐在办公室里。”孟泽林认为,现在的独龙江正迎来最好的时代,他有能力学以致用,带动村里更多人致富。
(来源:中国新闻网)
![]() |
【“十三五”,我们这样走过】市场主体创新步伐坚实 “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培育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全面实施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清理废除妨碍统一市场和公平竞争的各种规定和做法,支持民营企业发展,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为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指明了方向。“十三五”以来,在一项项惠企政策、改革措施推动下,市场主体实力越发雄厚、活力更加充沛。 【详细】
【总书记擘画高质量发展】共享发展,民生改善奔小康 高质量发展,是共享成为根本目的的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疫情防控期间如何全力医治患者拯救生命、兜牢民生底线?扶贫产业是否落地生根、易地搬迁群众能否稳定就业?改革发展成果怎样更多更公平惠及人民群众?总书记在国内考察中访民情、察民意、问民生,殷殷嘱托和深切关怀体现了大党大国领袖真挚的人民情怀。 【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