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造恐怖信息多为泄私愤 超过九成都是谎称有炸弹 四成多次拨打110或相关单位
原标题:心疼女友加班 谎称单位有炸弹(组图)
记者梳理广州审判网发布的12起编造虚假恐怖信息案件发现,被告人都是为了个人原因编造虚假恐怖信息,其中九成以上都是报假警谎称某地存放有炸弹,严重扰乱社会秩序,结果令自己身陷囹圄。
法律专家提醒,胡乱编造虚假的恐怖谎言,如构成严重扰乱社会秩序的,会被追究刑责,造成严重后果的,将处5年以上有期徒刑。文/广州日报记者章程
编造恐怖信息罪犯全都是为了个人私利!记者统计去年以来广州两级法院判决的12起编造虚假恐怖信息案例发现,12名被告人全都是出于个人目的编造虚假恐怖信息,他们之中有的是为发泄私愤,有的为勒索钱财,有的因为追求刺激、贪好玩,更有甚者是为了吃牢饭,其中发泄私愤是主要原因,12名被告人中有7人是为发泄心中不满,编造虚假信息制造恐怖气氛,占比58.3%。
编造虚假恐怖信息者,当然也没有逃脱法律制裁。刑罚方面,12起编造虚假恐怖信息案中的12名被告人,全都被判处有期徒刑,而且全都是实刑,无一人缓刑。其中,4人被判1年以下有期徒刑(不包括1年),占比33.3%,最轻的被判7个月有期徒刑;其余8人全被判1年以上有期徒刑,最高的被判3年有期徒刑。
这些被告人中,以青年男性偏多,仅有2名女性,他们之中,不乏高企白领、大学本科生,甚至还有孕妇,但都因为法律意识淡薄,祸从口出换来牢狱之灾。在一审宣判后,很多人还不认为自己有罪,往往提起上诉要求改判无罪或从轻处罚,12名被告人中有6人都提起了上诉,但最终都被终审法院驳回上诉,维持原判。
法官指出,结合以往的审判案例,被告人出于各种目的谎报恐怖信息,他们也许不清楚会造成何种社会危害,也不知道是否触犯法律,需要进一步增强法律意识。公众也可以通过对案例的学习,认识到这种行为的严重性,在法律范围内约束自己的行为。
法官说法:
入罪标准是“严重扰乱社会秩序”
花都法院刑庭法官指出,虚假恐怖信息是指以发生爆炸威胁、生化威胁、放射威胁、劫持航空器威胁、重大灾情、重大疫情等严重威胁公共安全的事件为内容,可能引起社会恐慌或者公共安全危机的不真实信息。对编造虚假恐怖信息的行为,只有达到严重扰乱社会秩序程度的,才能以犯罪论处。没有达到严重扰乱社会秩序的严重程度的,只能依据治安管理处罚法的相关规定处理。
![]() |
【“十三五”,我们这样走过】市场主体创新步伐坚实 “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培育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全面实施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清理废除妨碍统一市场和公平竞争的各种规定和做法,支持民营企业发展,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为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指明了方向。“十三五”以来,在一项项惠企政策、改革措施推动下,市场主体实力越发雄厚、活力更加充沛。 【详细】
【总书记擘画高质量发展】共享发展,民生改善奔小康 高质量发展,是共享成为根本目的的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疫情防控期间如何全力医治患者拯救生命、兜牢民生底线?扶贫产业是否落地生根、易地搬迁群众能否稳定就业?改革发展成果怎样更多更公平惠及人民群众?总书记在国内考察中访民情、察民意、问民生,殷殷嘱托和深切关怀体现了大党大国领袖真挚的人民情怀。 【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