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09月14日08:30 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手机看新闻 字号
2.从争夺“人口红利”到拼抢“科技红利”
科研人员成了受欢迎的“财神爷”
“现在不一样了。”采访中,这句话被一再重复。
“用户现在都很关心我们的科研成果,一见面就主动问‘你们还有什么技术?’”主持螺旋桨研发设计的702所研究员丁恩宝感叹,“过去你的技术必须非常成熟,被很多地方用过,他才会用;现在你有新技术,他就愿意装到船上去试——真是不可想象。”
经济新常态下,企业转型压力陡然增大。
“行业不景气倒逼科技进步。”中船重工702所副所长、总工程师颜开道出了深层原因。2008年以前,船业红火、订单爆满那些年,一些造船厂日夜赶工,手头订单完成也要几年,人们忙得来不及关心什么技术不技术、节能不节能。
以前,轮船推进器效率提高10%都没一家船企来瞧一眼,702所的万吨轮螺旋桨创新设计曾躺了好几年无人问津。“现在只要能提高1%,就有很多企业来抢。”颜开说。
技术吃香,曾经冷清的科研院所转身成了“大忙人”。在702所,很多实验室从正常的一班制变成了两班倒,早8点到下午4点一班,下午4点多到晚上9点左右一班。一些研发人员星期六是保证不休息,星期天则是不保证休息,忙得不可开交。
科技创新作用有多大?尝到甜头的企业有刻骨铭心的感受。
对于一艘超大型邮轮来说,用上提高1%效能的技术,一天就能节省近1吨油,靠岸搏位时就可能比其他船冲得更快,先抢到码头,卸掉货——而落后三两分钟的船可能要等待数天。
越来越多的企业已经意识到,创新或者死亡,这是一个问题。
“时间很紧,我想快点把我电厂的锅炉都用上新的除尘技术!”一家大型煤电厂的负责人语速很快地说道。
这名负责人想趁假期把南京工业大学膜科所负责气体净化研究的仲兆祥请到厂里,不巧仲兆祥行程已满,忙不过来,只能推迟计划。
“现在抓节能减排,煤电企业都在想办法降低排放,国家要求粉尘排放浓度要小于20毫克/立方米,过去用传统的布袋除尘,锅炉出口虽然可以小于20毫克,但后面脱硫脱硝,到烟囱排放的地方就超标了,必须再除一次尘。”
听说南工大膜科所有种膜法除尘技术,可以让锅炉出口的排放浓度降低到5毫克以下,这名负责人立刻提出合作,拿出锅炉让膜科所做工业试用,一年下来,效果理想。“创新也是引领企业的一架马车,我们愿用先进的东西,包括膜科所另外一项技术,我们特想合作。”
科技创新成了各方拼抢的对象,科研人员成了受欢迎的“财神爷”。
从争夺“人口红利”到拼抢“机器人红利”
以劳动密集型为典型代表的“世界工厂”东莞,随着制鞋、家电等传统制造企业的外迁、关闭,预示着“廉价农民工人口红利”正在退潮。
2012年中国劳动年龄人口开始净减少,2014年末16岁至59岁劳动年龄人口同比减少371万人。而人社部近日发布的数据显示,截至6月末,我国农村在外务工人数仅同比增长1%,从2010年起,我国农民工的增速已连续4年下滑。据测算,中国劳动力成本已超过印度、越南等发展中国家。
最早感知到市场“水温”的东莞企业,先人一步开始了“机器换人”行动,政府乘势推出“机器换人”鼓励措施和规划。
实际上,在珠三角,家电业已率先进行大规模“机器换人”,电子信息产业紧随其后,汽车、纺织服装等行业也“摩拳擦掌”。
不只是珠三角,整个广东正积极实施“机器人应用”计划,全面推进制造过程智能化升级。
“机器换人”,就需要生产很多机器人。国际机器人联合会预测,“机器人革命”将创造数万亿美元的市场。
2014年,全球工业机器人销量约22.5万台,增长27%。这一年,我国工业机器人销量猛增54%,达到5.6万台,成为工业机器人最大需求国。而未来几年,我国机器人每年新增数量还会保持在35%左右的高增长。
2015年5月,国务院发布《中国制造2025》,高档数控机床和机器人是被定为主攻方向的十大重点领域之一。
不仅“用”机器人,还要“造”机器人,挣生产机器人的钱。
在珠三角的东莞、深圳、佛山、广州等制造大市,各类机器人产业基地正呈现遍地开花之势。据不完全统计,国内已建在建的工业机器人产业园有近40家。
放眼全球,世界各国都纷纷把机器人视为“制造业皇冠顶端的明珠”,争先涉足。美欧日韩等都已制定了详细的战略发展计划。
争夺红利的主战场,已悄然从“人口红利”转向“机器人红利”,其实质是“科技红利”。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