烽火读书声——抗战时期的学校与教育【2】--时政--人民网
人民网首页
人民网

人民网

烽火读书声——抗战时期的学校与教育【2】

张曼菱

2015年08月21日13:06  来源:光明日报  手机看新闻  字号

读万卷书 行万里路

十一月四日星期四

阴,大雾,晨8:00后,即独至东车站,紫祡城为浓雾所蔽,街上行人尚少。

晓发北平十一月四日

十载闲吟住故都,凄寒迷雾上征途。

相携红袖非春意,满座戎衣甚霸图。

乌鹊南飞群未散,河山北顾泪常俱。

前尘误否今知悔,整顿身心待世需。

——《吴宓日记》

1937年吴宓凄然告别北平。列车上的日本军人对中国乘客不屑一顾。可这个文弱的教授却说自己是“上征途”。

当陈三立绝食殉国后,著名世家出身的学者陈寅恪在父丧未举之际,秘密地离开了北京。在王国维死后,陈寅恪被人们期待为“一代文化托命人”。他深知自己肩负的使命,决不愿意落入日寇之手。他携带着珍贵的佛家经典随学校南迁,因为“救国经世,尤必以精神学问为根基”。

象牙塔在战火中倒塌,象牙塔里的人们走了出来。

北大、清华、南开三校奉教育部之命转移长沙,组成“临时大学”。

数学家江泽涵对家人说:“奉召而去”,只身赶往长沙。

朱自清说,文人至此,唯有“弦诵不绝”报国。

(责编:王政淇、刘军涛)
  • 打印
  • 网摘
  • 纠错
  • 商城
  • 分享
  • 推荐
  •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时政要闻
人民日报重要言论库
重要理论
人民日报社概况 | 关于人民网 | 招聘英才 | 广告服务 | 合作加盟 | 供稿服务 | 网站声明 | 网站律师 | 呼叫中心 | ENGLISH

人 民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1997-2021 by www.people.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人 民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1997-2021 by www.people.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