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商引资之困,促政商关系之变(干部状态新观察)【2】
【对话】
守底线不是“背对背”
对话人: 张庆明 山东省政协委员、泰安市政府特邀咨询
王 斌(化名) 东北某市负责招商工作的副区长
张 勇 成都丽雅公司总经理
双向选择,招来的项目含金量提高了
问:这两年招商引资有什么变化?
王斌:前几年为了完成招商引资任务,地方胡乱承诺,拢到篮里都是菜,招来的企业良莠不齐、无序发展,还经常有烂尾违约的。现在环保约束加强,土地指标收紧,政府办事也更加规范,招来的项目含金量提高了。
张庆明:招商引资作为地方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抓手,仍然需要且十分必要。不能因为存在不规范问题就因噎废食。至于其中的政商关系,要强化监督问责,在领导干部和企业家之间加上一层绝缘胶布,让招商引资在法律制度的框架内运行。
张勇:现在的招商引资跟过去有很大不同。对地方来说,招商引资变成了招商选资。地方在选,我们企业也在选。现在不再只看招商引资时的承诺是否诱人,企业也会考察相关地方的市场环境、发展前景。
错位政绩观,直接导致乱作为、浮夸风
问:招商引资中出现的乱象,主要原因是什么?
张庆明:从根本上讲,是行政审批过多过乱、市场并未真正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造成的。
王斌:政绩考核是指挥棒,过去盛行的“唯GDP”等政绩观,常常直接导致招商引资中的乱作为、浮夸风,成绩只是表格上的漂亮数字。
张勇:政府不能依法行政,轻诺寡信,最终企业投资不见效益,地方也贻误了发展机遇。
真正想做事业的企业家,用不着“歪门邪道”
问:就您自身感受来看,现在官商“勾肩搭背”的现象是否有所减少?
张庆明:从我们调研的情况看,地方党委、政府以营造良好营商环境为目标,不断优化服务、提升效能,政商关系总体改善。当然,“勾肩搭背”等问题,也不会一下子就消除了。
王斌:从领导干部的角度来说,与企业家打交道还是收敛多了,注意把握分寸。
张勇:我没有经历过官商“勾肩搭背”的情况,虽然偶尔听说过这类事情。现在不管是官还是商,都明白“勾肩搭背”是一种很危险的状态,双方很容易陷入违法的境地。当前地方营商环境越来越好,真正想做一番事业的企业家,会认可诚信、守法、创新的理念,根本用不着“歪门邪道”。
有的官员怕惹麻烦,开始“躲商”“冷商”
问:当前政商关系有哪些新情况?
张庆明:在反腐高压之下,有的官员怕与企业家交往惹麻烦,采取“躲商”“冷商”的方式,政商出现“背对背”的问题,影响了企业项目的正常审批和快速落地,也阻碍了地方经济发展。
王斌:旧有的模式打破后,一些地方和部门简政放权没跟上。而审计、问责力度强化,有的干部决策拍板力度减弱,导致部分企业陷入漫长的等待,对其资金周转、市场战略产生消极影响。
张勇:尽管营商环境趋于改善,但我感觉还是存在某些事项手续偏多、“办事难”等问题。
简政放权、理顺关系,破解政商关系症结
问:破解政商关系的症结,最需要做什么?
张庆明:建立健康正常的政商关系,必须处理好权力与市场、权力与企业的关系,按照“大道至简,有权不可任性”的要求,以改革为动力,以法治为保障,以最强力度、最快速度推进简政放权。
王斌:破解政商关系的症结,最重要的是理顺市场和政府的关系。之前很多的前置审批,出发点不是为了规范和引导经济,而是为了免除监管责任,导致橡皮图章无谓增多、手续繁琐,增加了企业的负担,也滋生了权力寻租的空间。
张勇:需要更加重视服务对象的需求,进一步创新行政管理模式,适应新形势下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
摈弃“没有原则的管治”和“没有道德的商业”
问:理想的政商关系是什么样?怎样去构建?
张庆明:健康的政商关系应该像中央提出的那样,官商交往要有道,相敬如宾,不要勾肩搭背、不分彼此,要划出公私分明的界限,公务人员尤其是要守住底线。一方面,要坚持法律底线思维,规范制度,完善规则。尽快研究制定并向社会公布投资负面清单和政府的权力清单、责任清单,厘清政府职能边界和企业经营边界,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坚决抵制“江湖规则”和“丛林法则”,摈弃“没有原则的管治”和“没有道德的商业”。另一方面,要增强服务意识。企业是市场的主体,营造良好的营商环境是政府的职责之一。政府要尊重企业家的发展意向,及时了解企业需求,解决实际困难,营造尊商、亲商、安商、护商的良好环境。
王斌:我期待的政商关系是灯塔和船只的关系。政府提供宏观引导和方向指引,企业拥有自主经营权,政商关系边界由市场规律、法律法规决定。构建新型政商关系,一是继续推进简政放权,减少许可事项,规范行政处罚,落实税收法定。能由行业监管和市场自行调整的,一律放弃前置审批;二是推进招商体制改革和依法行政,国有土地价格确认、地方税减免等举措,必须依法确认,坚决杜绝“土政策”;三是加强监督。
张勇:彼此尊重、良性互动,这应是政商关系的主流。作为企业,应该强调自强自立、守法经营。企业家应该从和政府官员拉关系、搞圈子的畸形心态中摆脱出来,转变“跟在政府后、围着政府转”的计划经济思维,破除等政策、靠关系、要项目的被动消极观念。
(本报记者潘俊强、刘洪超、张文整理)
《 人民日报 》( 2015年08月11日 11 版)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