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记青海已故原副省长尕布龙:老百姓就是他的生命之根【3】

2015年08月10日10:46  来源:新华网
 
原标题:追记青海已故原副省长尕布龙:老百姓就是他的生命之根

  20世纪80年代末,尕布龙(前左一)在海南藏族自治州调研基层饲草储备情况(7月22日翻拍)。 新华社记者 张宏祥 摄

  “关系老百姓切身利益的事,千万马虎不得”

  尕布龙无论在职还是退休,做什么事,不做则已,要做就要动真格、见实效。“他生前多次说,关系老百姓切身利益的事,千万马虎不得。”杨杰说。

  从1954年到1960年末,尕布龙曾在黄南藏族自治州河南县担任领导职务。当时,河南县境内的河曲草原是青海草原鼠害最严重的地区之一,鼠害面积一度占全县可利用草场一半以上。

  在尕布龙指挥下,旷日持久的“灭鼠战役”打响了。

  据尕布龙当时的通讯员郭多回忆,尕布龙在河南县的十多年里,每到灭鼠时节,在草原上一呆就是一两个月。“晚上就和牧民挤在帐篷里,饲草装在袋子里当枕头,拿河里的水拌点炒面,就是三餐。”

  经过努力,河曲草原生态渐渐恢复。在尕布龙影响下,河南县对灭鼠一直没有放松,上世纪90年代初,这里成为我国北方第二个草原无地面鼠害县。

  1993年,尕布龙从青海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的位置上退了下来。他给自己找了一份新“工作”:义务植树。

  “风吹沙飞无鸟影,下雨泥石落西宁”。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青海省会西宁南北两山,树木覆盖率仅为7.2%。冬春,黄沙漫天;夏秋,泥沙俱下。

  1989年,青海省正式启动西宁南北山绿化工程,尕布龙成为工程指挥部顾问,四年后义务担任常务副总指挥。“老爷子常说,我们种树,老百姓看在眼里、盼在心里,要干就必须干好。”时任尕布龙通讯员的朱洪杰回忆道。

  此后十年间,每到春夏时节,尕布龙总是早上六七点上山,晚上八九点下山。实在太晚了,就在山上和民工一起休息。“我是当兵出身,当时才十八岁,身体都感觉吃不消。”朱洪杰说。

  整整十年,尕布龙每年在山上的日子有近300天。从除夕到大年初三,尕布龙都会亲自上山值班。“每当万家团圆的时候,老爷子却一个人守在林区,想起来让人感动,也让人心酸。”南北山绿化指挥部办公室专职副主任张奎说。

  在尕布龙带领和感召下,越来越多的人投身西宁南北山绿化。截至目前,两山共完成绿化20.93万亩,森林覆盖率达75%以上,成为青海省生态文明建设的标志性工程。

  2001年,尕布龙荣获全国保护母亲河行动领导小组颁发的首届“母亲河奖”。

  尕布龙走了,却仿佛从未离开。

  “牧民店”的故事,在百姓中传颂;河曲草原曾经的“黑土滩”,如今绿草如茵;南北两山纤细的树苗,早已亭亭如盖,郁郁葱葱。

  “老百姓就是他的天,老百姓就是他的地,老百姓就是他的生命之根。”青海省纪律检查委员会干部、传记文学《尕布龙传》作者德布·陈列奥赛说。

  上一页123 上一页123

(来源:新华网)

推荐阅读

【“十三五”,我们这样走过】市场主体创新步伐坚实    “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培育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全面实施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清理废除妨碍统一市场和公平竞争的各种规定和做法,支持民营企业发展,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为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指明了方向。“十三五”以来,在一项项惠企政策、改革措施推动下,市场主体实力越发雄厚、活力更加充沛。 【详细】

服务业实现快速发展|我国教师队伍建设成就斐然 | 我国控辍保学成效显著 

【总书记擘画高质量发展】共享发展,民生改善奔小康     高质量发展,是共享成为根本目的的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疫情防控期间如何全力医治患者拯救生命、兜牢民生底线?扶贫产业是否落地生根、易地搬迁群众能否稳定就业?改革发展成果怎样更多更公平惠及人民群众?总书记在国内考察中访民情、察民意、问民生,殷殷嘱托和深切关怀体现了大党大国领袖真挚的人民情怀。 【详细】

开放发展,合作共赢创新局 | 绿色发展,美丽中国迈大步 | 协调发展,补齐短板潜力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