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语”近人——从用典读懂习近平的执政智慧【3】--时政--人民网
人民网首页
人民网

人民网

“平语”近人——从用典读懂习近平的执政智慧【3】

2015年08月05日14:22  来源:新华网  手机看新闻  字号

【为政】

“审度时宜,虑定而动,天下无不可为之事。”

——《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 全面深化改革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等文中引用

■ 解读

在谈到改革时,习近平同志特别强调胸有谋略、动有章法,要打破不合时宜的思维定势。思维定势的形成,或是由于个人立场、地位、利益,或是由于工作格局、权限、机制。习近平同志还经常强调,形势是会发展变化的,我们的工作需要不断适应新的要求。如果用老办法来解决新问题,难免会碰钉子。形势变化了,任务升级了,如果还是完全顺着既有的思维定势来行事,可能就觉得不需要改革,或者不积极去推动改革,就可能误事。所谓冲破“思想观念的障碍”,正是说要破除妨碍改革发展的思维定势。正如习近平同志一再强调的,解放思想是“总开关”。只有坚持这条一以贯之的思想路线,才能摸清利益固化的症结,找准突破问题的方向,推动改革继续前行。

■ 原典

黄酋书,昨鉴川公亦曾抄寄本兵。此酋贪纵寡谋,终当归吾羁绁。观其书词,已非昔时之倔强,可用其几而制之。……但愿审度时宜,虑定而动,天下无不可为之事。况今时则易然耳。 ——﹝明﹞张居正《答宣大巡抚吴环洲策黄酋》

■ 释义

这是张居正写给宣大巡抚吴环洲的一封信。宣大巡抚,明称巡抚宣府大同地方赞理军务,为明朝初中期设立的一个职位,管理北部边疆地区的宣府、大同府两地的防御。信中提到的黄酋,是蒙古俺答汗之子黄台吉。这封信事涉明朝北部边防,故张居正告诫:“但愿审度时宜,虑定而动,天下无不可为之事。”希望对方审时度势,凡事深思熟虑后再付诸行动,如此天下就没有做不成的事情。

无论做什么,事先有准备才能成功。对此,张居正有着深刻的认识。他在《陈六事疏》中说:“天下之事,虑之贵详,行之贵力。”天下的事情,斟酌计议贵在详备,贯彻执行贵在全力。在《答中丞孙槐溪书》中还说:“锐始者必图其终,成功者先计于始。”急于开局之时,务必虑及善终;大凡成功之事,往往源于善始。由此可见,张居正开创的“万历新政”绝非偶然。

“知屋漏者在宇下 知政失者在草野”

——《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总结大会上的讲话》等文中引用

■ 解读

广大群众既是好政策的受益者,又是有些政策不落实或方向走偏的受害者,可谓地道的政策得失的亲历者、知情者、评判者。一个有作为的从政者应当懂得,从群众那里可以听到真实的舆情、为政的得失、不打折扣的批评。因为这里没有阿谀奉承,没有精心安排,没有刻意导演。得悉了真实可靠的社情民意,便能知晓哪些政策是符合大多数人的利益的,哪些政策是不受老百姓欢迎的,这是领导者制定政策、完善工作的重要依据。一旦听不到“草野”的声音,耳边响起的只有一片甜言蜜语,就很可能闭目塞听,盲目乐观,“政失”的警报可能就要拉响。“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

■ 原典

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知经误者在诸子。——汉代政论家王充《论衡》

■ 释义

知道房屋漏雨的人在房屋下,知道政治有过失的人在民间,知道经书有错误的人在诸子。王充的话启示着为政者要走出庙堂,到草野和江湖中去观察、听取意见。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第一个环节就是向群众收集意见和问题。有的干部下基层以后,遇见农民,谈不下去;遇见学生,谈不进去;遇见老干部,给顶了回去。这反映出来的,不仅是沟通方法问题,更是更深层的作风问题,能反映出干部是否真正了解基层情况,是否按照群众思维思考和办事。

(责编:黄亚惠(实习生)、刘军涛)
  • 打印
  • 网摘
  • 纠错
  • 商城
  • 分享
  • 推荐
  •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时政要闻
人民日报重要言论库
重要理论
人民日报社概况 | 关于人民网 | 招聘英才 | 广告服务 | 合作加盟 | 供稿服务 | 网站声明 | 网站律师 | 呼叫中心 | ENGLISH

人 民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1997-2021 by www.people.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人 民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1997-2021 by www.people.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