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中国价值 彰显中国力量【2】

追求践行制造文明
江中制药集团董事长 钟虹光
江中制药集团是江西的企业,它的前身是江西中医学院制药厂,这也就是江中集团名字的来由。
培育品牌,我们认为关键是三个注重。
江中集团非常注重科研。1993年,江中就斥资3000万元在北京建立了药物研究所,当时外地企业在北京建立药物研究所的只有江中。到今天,江中拥有两个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一个是中国中药固体制剂制造技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另一个是蛋白质药物制造技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江中在北京中关村生命园有600多名研究人员,其中400名是博士。近几年,我们累计在世界上最顶尖的学术刊物发表文章近20篇。
江中非常注重在提升技术的同时保护生态。我们的制造基地在江西省南昌市郊,看上去像山,其实山底下是现代化的车间。走进车间,是全自动无人生产线,制造基地绿色覆盖率达70%以上;排出来的水是清澈的,是可以养鱼的。在这2平方公里的土地上,还有很多小动物,獐子、兔子时不时会冒出来。
此外,江中也非常注重产品质量。多年来,江中在生产中坚持把好第一道关,选用优质的原材料;坚持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提高产品加工的精度和稳定性,保证产品的质量。江中明确,不能在质量上有一丝一毫的差池。
江中在追求一种文明,我们称之为制造文明。不重环保,不重生态,没有制造文明。不重产品质量,不重诚信,没有制造文明。不重研发,不重创新,没有制造文明。不重社会责任,不重道德,没有制造文明。不讲生态,不讲环保,没有制造文明。
说到底,践行制造文明就是要用心做好产品,坚持精益求精,不断提升产品质量,给用户带来最好的体验,使用户感到物超所值;就是要用心做好企业,做诚信负责任的企业公民。好产品、好企业,品牌的知名度、美誉度、忠诚度都会随之提升。品牌的提升,反过来也将给企业以丰厚的回报。
中国是世界上排名第一的制造业大国,许多产品产量居全球首位,然而还缺少足够多的名牌产品。未来中国制造要走向中国创造、打响中国品牌,必须把这种制造文明融入企业的方方面面,融入从研发到生产、营销、售后服务等全流程,这样才能塑造中国品牌的良好形象。
江中集团,正在践行着这种制造文明,这也是江中商标的品牌内涵。
品牌靠技术也靠文化
红豆集团董事 钱文华
为什么要创立自主品牌?改革开放30多年来,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具备了与全球一流企业抗衡、在国际舞台唱主角的竞争能力。然而,国际化竞争,首先得有自己的“名字”,有一批在全球叫得响的品牌。而事实上,中国企业在国际市场上叫得响的名牌非常少。
同时,就国内市场而言,我国的消费需求已从“追求廉价、将就山寨”转向“追求档次、抵制山寨”,“品牌受宠”将成为大众消费群的行为。且随着市场经济运行机制和法制建设的不断加强,市场法则效应将日益显现,规范、守法将使“山寨”“冒牌”的生存越来越难,从而给正规品牌的发展提供良好的发展机遇。
那么,中国企业该如何迅速培养自主品牌?品牌的一半是技术,一半是文化。企业创立品牌要下决心注重技术创新,不断为品牌注入竞争优势。技术创新则主要依靠人才、平台、投入三要素。没有人才,平台成为摆设;没有平台,人才就没有施展的舞台;没有投入,人才和平台就没有后劲。同时,企业也要夯实品牌的文化内涵,以民族文化滋养自主品牌。中国品牌要赶超西方品牌,没有捷径,只能打好中华文化这张牌。
其次,企业还要抓住品牌的受宠机遇,迅速积聚企业的扩张实力,一方面加强自主品牌的建设,另一方面加大兼并重组的力度。众所周知,核变包括聚变和裂变,从企业的角度来看,聚变就是指全国的人才、资金、技术等资源要素一定会优先向品牌企业集聚;裂变则是指形成这些能量之后,企业出现的规模倍增效应。品牌的背后是人力、物力、智力、财力等综合实力的展现,“资本+品牌”就能产生这样的聚变和裂变。
擦亮“中国制造”
格兰仕集团有限公司总裁 梁昭贤
格兰仕的成长伴随着中国改革开放。从1978年创业至今,我们一直专注做好一件事,就是制造。
中国制造正迎来最好的时代。这几年,互联网大爆发,全社会都在关注互联网。《中国制造2025》明确指出了制造产业在新常态下的着力点,“互联网+”为中国制造转型升级创造无限可能。格兰仕在专注制造、升级制造的同时,也在争创世界品牌。
格兰仕明确了两个转型目标:一是从“最大的白电制造工厂”走向“影响世界的综合性领先性白电品牌”。二是在传统的制造品牌基础上打造出一个以上产业互联网品牌。
实现这一目标,从输出产品到输出品牌,我们认为,关键是转型升级尽快取得成效。这就要求“人车路”三要素完美和谐。
“人”是企业的第一生产力,选准人、用好人,是企业基业长青的根本。在用好本土化人才的基础上,这几年格兰仕也积极在全球范围内挖掘经营管理型人才。
“车”代表企业的综合实力。对内要争取搞活机制,通过机制的红利激发基层万众创新的热情。对外要把握机遇,争取通过品牌延伸出更大的产业生态圈。
“路”代表企业的发展制度和模式。格兰仕正在积极把握新的发展机遇,创造新的发展方式。一方面把握“一带一路”等对外开放战略带来的国际化商机,提升“走出去”的水平和层次。一方面充分挖掘“互联网+”潜力,用万物互联的思维创新发展,依托互联网平台大数据的循环,促进产品的流通、业务的流转、用户的互动。
擦亮“中国制造”,要会干也要学会说。过去中国制造在国际市场上的形象是物美价廉,这几年,越来越多的海外客户告诉我们,中国制造价格合适质量稳定,他们的货架欢迎中国品牌。要向全世界擦亮“中国制造”这个金字招牌,我们还任重道远。今后,我们要积极通过权威媒体增进国际社会对中国制造的了解,向全世界大力推广中国制造的高端智能精品,也要主动传扬中国制造实干创新、精益求精的精神。
到国际市场显身手
波司登国际控股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 高德康
作为中国服装行业较早以自主品牌开拓国际市场的企业,在探索国际市场的过程中,波司登总结了三个方面的体会:
一是要学会“草船借箭”。波司登曾先后为耐克、阿迪达斯、哥伦比亚等世界知名品牌做贴牌加工,但波司登不是简单地做产业链的低端加工,而是通过“代工”掌握国外知名品牌的流行与发展趋势,学习他们在设计、生产、营销等方面的成功经验,为自己“走出去”积累经验。
二是要拥有自主品牌。国际市场是个大舞台,以羽绒服为例,尽管在国内“波司登”与羽绒服画上了等号,但与国际品牌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中国并不缺乏优秀的产品,缺乏的是能将本土产品拿到世界市场接受检验的勇气与信心;中国也并不缺乏优秀的企业,缺乏的是能将本土品牌一点一滴注入国际竞争中的决心与毅力。所以,波司登“走出去”,从一开始就将目标定位在打造自主品牌,把自己的产品推到国际市场去检验。
三是要善于借势。2012年开始,波司登和全球顶尖的邮购商——德国OTTO集团合作,利用他们庞大的资源在欧洲市场推广波司登的自主品牌。目前,产品已在包括德国、意大利、法国、西班牙等在内的8个欧洲国家400多家高端品牌集合店中销售。
国际化是中国品牌长远发展的必然选择。全球化使国内国际市场的资源自由流动,国际品牌享有更大的资源配置优势,而局限在区域市场的品牌,市场空间会被进一步压缩。对波司登来说,与其把自己限制在放缓的国内市场,与不断涌入的国际品牌竞争,打一场市场保卫战,不如利用整个国际市场的容量和资源,打一场市场开拓战。
《 人民日报 》( 2015年07月17日 16 版)
![]() |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