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副教授制毒贩毒
武汉海关缉私局侦查处处长彭正德介绍,经查,犯罪嫌疑人张某、冯某等人毕业于武汉某著名高校化学专业,其中张某现为该校在职副教授,在有机化学领域颇有建树。张某今年45岁,冯某38岁,两人为亲戚。
据嫌疑人张某交待,2000年左右,一个来自加拿大的华人委托国内一位唐姓表弟,与该校签订了一个课题,研发一个精神类药品的化合物,当时国外将其列入精神类管制药品,而我国没有将其列入。于是,张某等三人为非法牟取暴利,合谋成立公司,以研制生产医药中间体、涂料溶剂等为掩护,非法从事精神类药品的生产。
2014年1月1日,该公司生产的主打产品“3,4-亚甲二氧基甲卡西酮”(公司称为“4号”)被我国列入一类精神药品管制目录,该公司试图研制其替代品。由于替代品的效果并不理想,且“4号”产品国外需求量大,公司继续生产“4号”,并由冯某邮寄走私销售到境外。
据悉,该公司生产的药品远销加拿大、美国、澳大利亚和欧洲,每月销售进账60万美元左右。
累计生产“4号”193公斤
据不完全统计,2014年3月至11月,该公司累计生产“4号”193公斤。同时还生产其他各类精神药品达四五十种。由于担心被查获,多次变更,并以伪报品名的方式通过邮寄渠道发往境外,在投递邮包时还故意舍近求远安排投递地点。
武汉海关缉私局副局长杨德润介绍,该案中查获的“3,4-亚甲二氧基甲卡西酮”是一种致幻性很强的新型精神毒品,可引起幻觉、鼻出血、恶心、呕吐和血液循环问题,出现皮疹、焦虑、偏执狂,瞳孔散大,甚至死亡症状。在欧美国家被明令禁止,我国于2014年将其列入管制类精神药品目录,其危害性丝毫不亚于海洛因、冰毒等传统毒品。
另据武汉晚报报道:
武汉海关首次查获“丧尸药” 高校教授研制毒品走私牟利
一名高校副教授,竟然设立“实验室”,生产被称为“丧尸药”的毒品甲卡西酮走私国外牟利。为了逃避追查,不仅采用“无名包裹”邮寄,还选择了比特币收款。
昨天,武汉海关发布消息称,这位汉版“绝命毒师”已经落网。该海关已于上月破获这起走私毒品案,并成功捣毁一处制毒加工窝点,抓获犯罪嫌疑人8名。
去年11月,武汉海关从一份寄往境外的快递包裹中发现可疑白色粉末,经送交相关检验部门只能判断为某类精神药物。随后几个月内该关连续截获8个有类似可疑白色粉末的包裹。
这一异常现象引起武汉海关缉私部门高度重视。今年5月,缉私部门将所查获8起线索涉及的疑似物送公安部国家毒品实验室检测鉴定。经鉴定,其中两个邮包中的可疑物品为“3,4-亚甲二氧基甲卡西酮”,属国家管制的一类精神药品。
甲卡西酮,俗称“丧尸药”、“僵尸药”。武汉海关缉私局副局长杨德润介绍,这是一种近几年刚刚兴起的致幻性很强的新型精神毒品,吸食后人容易引起幻觉,且能导致急性健康问题和毒品依赖。如果吸食过量,容易造成不可逆转的脑损伤甚至死亡。
武汉海关缉私部门初步判断这应为一起有预谋的通过邮寄渠道走私新型精神毒品的案件。他们发现,犯罪分子十分狡猾,不仅在邮寄时多采取“无名邮包”形式,寄送时还通过快递公司、收件中介层层转手,而且在交易收款时除了接受paypal等境外汇款方式,还采用比特币这种虚拟货币收款以逃避追查。
6月1日,武汉海关立案侦查这一毒品走私案。6月17日凌晨,他们联合湖北省公安厅及武汉市江夏区公安分局民警出击,在江夏制毒窝点将8名犯罪嫌疑人一举抓获。
经查,犯罪嫌疑人张某毕业于武汉某著名高校化学专业,后任该高校副教授。几年前赴澳大利亚考察发现,部分在国外管控的精神类药物国内尚无管控,且需求量很大。他动起了赚钱的念头。张某与其他两人合伙成立武汉某化学有限公司,以研制生产医药中间体、涂料溶剂等为掩护,非法从事精神类药品的生产。随后,“3,4-亚甲二氧基甲卡西酮”成为该公司的主打产品。
这是武汉海关首次查获此类新型毒品。武汉海关提示广大市民,毒品犯罪祸国殃民,如发现有关走私毒品犯罪的线索,请拨打海关热线12360举报。
(来源:荆楚网)
【“十三五”,我们这样走过】市场主体创新步伐坚实 “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培育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全面实施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清理废除妨碍统一市场和公平竞争的各种规定和做法,支持民营企业发展,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为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指明了方向。“十三五”以来,在一项项惠企政策、改革措施推动下,市场主体实力越发雄厚、活力更加充沛。 【详细】
【总书记擘画高质量发展】共享发展,民生改善奔小康 高质量发展,是共享成为根本目的的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疫情防控期间如何全力医治患者拯救生命、兜牢民生底线?扶贫产业是否落地生根、易地搬迁群众能否稳定就业?改革发展成果怎样更多更公平惠及人民群众?总书记在国内考察中访民情、察民意、问民生,殷殷嘱托和深切关怀体现了大党大国领袖真挚的人民情怀。 【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