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农村老汉家藏祖传“大清银锭” 6个重16.8斤

2015年07月03日11:00  来源:四川新闻网
 
原标题:四川农村老汉家藏祖传“大清银锭” 6个重16.8斤

  原标题:巴中农村老汉家藏祖传“大清银锭” 6个重16.8斤

张大爷家中的银锭

  四川新闻网巴中7月2日讯(记者 余开洋)“我第一次看到这个是在1947年,那个时候我才5、6岁。现在我想把它变卖了,换点钱看病,也可以改善一些孩子们的生活.....”今年75岁的张大爷家住巴中市恩阳区农村,虽然仍住在村里年久的泥土墙房内,但他告诉四川新闻网记者自己却拥有6个共计重达16.8斤的“大清银锭”。张大爷称,这些银锭都是其祖上流传下来的,已有近一百多年历史。“大清银锭”是真是假?巴中市文广新局文物装裱修复中心一位修复师表示仅凭照片还无法完全断定真假,如需核实则需权威部门鉴定。

  老汉祖传“宝物” 6个重16.8斤

  7月2日,四川新闻网记者驱车来到了巴中市恩阳区张大爷的老家。他将记者带到了房屋院坝外,自己则走进里屋准备去取自己的“宝贝”,并暗示记者不要跟来。

  几分钟后,只见张大爷小心翼翼的从屋内抱出了一个类似泡菜坛盖的陶罐,里面是一只发黄白布口袋。张大爷从口袋里挨个挨个掏出自己的“宝贝”。

  1个、2个、3个.....张大爷从不大的黄白布口袋中一共掏出5个大银锭。

  “这里一共5个,另外一个被朋友拿去城里鉴定了。”

  “我称过,最轻的差不多2斤1两,最重的有3斤4两,6个加起来16.8斤。”

  四川新闻网记者发现,这些“银锭”大小差不多,高约5厘米,长约10厘米,宽约5厘米,拿在手里沉甸甸的。 这五个银锭中,除了一个“麻银”底部没有字样外,其余底部均有“大清银锭”字样。

  其中一个“麻银”内部印有“江汉关、光绪二十六年、有成号匠王明”字样;另外两个内部印有“民国年月”、“同治年造”;剩下两个印着龙的图案。五个“银锭”整齐的放在石板上,形似小船,和影视作品中的银锭一样,并发出耀眼的色泽。

  “我第一次看到这个是在1947年,那个时候我才5、6岁。当时我爷爷拿给我父亲。后来据我母亲讲,原来爷爷是准备拿来买田地的,但后来解放了,就交给我的父母。”据张大爷介绍,他爷爷是佃农,父亲是家中唯一的儿子,爷爷把东西交给父亲以后,后来家中一直没有人提过这事情,也没看到过,直到1957年。

  1957年一天晚上,张大爷的父亲叫来了刚16岁的他。据张大爷回忆,那天晚上父亲把他叫到了屋里,并告诉他家里藏有“宝贝”,并告诉他这个东西千万不能随便拿出来动用,不到关键时候不能拿出来。张大爷告诉记者虽然家中还有其他兄弟,但他也不清楚为什么父亲把这些东西留给了他。

  1958年父亲去世后,张大爷离开家乡去重庆当了机电工人。

  “我也是在70年代左右,才找到这些宝贝。挖出来一看,就想起当年爷爷交代给父亲的时候曾看到,后来又四处藏着。”张先生说,虽然他一身清贫,但一直没有打算将这些“银锭”变卖。

推荐阅读

【“十三五”,我们这样走过】市场主体创新步伐坚实    “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培育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全面实施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清理废除妨碍统一市场和公平竞争的各种规定和做法,支持民营企业发展,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为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指明了方向。“十三五”以来,在一项项惠企政策、改革措施推动下,市场主体实力越发雄厚、活力更加充沛。 【详细】

服务业实现快速发展|我国教师队伍建设成就斐然 | 我国控辍保学成效显著 

【总书记擘画高质量发展】共享发展,民生改善奔小康     高质量发展,是共享成为根本目的的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疫情防控期间如何全力医治患者拯救生命、兜牢民生底线?扶贫产业是否落地生根、易地搬迁群众能否稳定就业?改革发展成果怎样更多更公平惠及人民群众?总书记在国内考察中访民情、察民意、问民生,殷殷嘱托和深切关怀体现了大党大国领袖真挚的人民情怀。 【详细】

开放发展,合作共赢创新局 | 绿色发展,美丽中国迈大步 | 协调发展,补齐短板潜力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