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一篇关于“‘证霸’大学狂揽65个证书却敌不过名校普通生”的报道,在网友中引起强烈反响。
据报道,河南安阳工学院文法学院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准毕业生孙梦涛在大学期间狂揽65个证书,连续两年综合成绩专业第一,同时校园活动和社会实践经历丰富,但在求职中却屡遭“滑铁卢”——他投出50余份简历,没有收到一封面试通知。而他的一位学长在考上“985”院校研究生后,简历几乎“百发百中”,并最终顺利进入一家世界500强企业工作。
“难道65个证书竟然抵不过一个“985”院校的学历?”孙梦涛随后在微博上如此慨叹。
记者采访发现,“证霸”求职遭拒的背后,是不少“非名校”毕业生面临的集体焦虑。
夹缝中的“非名校”毕业生
记者查阅孙梦涛的简历发现,在这些证书中,奖学金证书4个,资格类证书6个,荣誉证书35个,比赛证书12个,聘书8个。其中,资格类证书包括计算机二级、教师从业资格、英语四级、普通话、广播电视编辑记者资格、高级文秘及办公自动化,荣誉证书涵盖国家级、省级、市级、校级等不同级别。
“不好意思,这个事情已经过去了,谢谢。”6月25日,记者联系到孙梦涛的时候,他表示自己已经找到了工作,并且不愿再谈“65个证的事”。孙梦涛已删除了此前在微博上发布的简历照片和证书列表。
在一些人看来,孙梦涛的困惑,其实是数量庞大的非重点院校应届毕业生面临尴尬的一个缩影。
2015年全国高校毕业生总数比2014年增加22万,达到749万,再创历史新高。相较于“211”、“985”和具有研究生学位授予权的本科院校,普通院校的毕业生们想要脱颖而出并不容易。
“不画硬杠杠,没法淘汰人。”北京一家事业单位的招聘负责人告诉记者,今年单位共有10个岗位招聘,收到简历超过3000份,而进入笔试环节的求职者不足300人。在应聘者数量供远过于求的背景下,设置研究生学历或者“985”、“211”院校门槛,成了用人单位“不得已”的选择。
“普通院校的优秀学生,确实不一定比重点院校的普通学生工作能力差。但是,这里边存在一个概率的问题,毕竟高考和研究生考试作为一种筛选机制,已经在一定程度上对人才素质进行了分层。”北京一家大型科技公司的人力资源主管张先生认为,一些需要较强研究能力或者较为核心的工作岗位,确实会优先考虑研究生或者重点院校的毕业生。
专家指出,高校学科定位混乱、盲目跟风设置专业,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孙梦涛们的就业窘境。2014年10月,教育部公布了全国就业率较低的15个本科专业,孙梦涛所学的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就位列其中。一份由中国教育在线发布的2014年高校招生调查报告指出,由于缺乏系统的专业设置体系、动态质量检测机制和必要的选拔淘汰机制,高校专业设置同质化现象严重。
12下一页 12下一页
![]() |
【“十三五”,我们这样走过】市场主体创新步伐坚实 “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培育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全面实施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清理废除妨碍统一市场和公平竞争的各种规定和做法,支持民营企业发展,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为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指明了方向。“十三五”以来,在一项项惠企政策、改革措施推动下,市场主体实力越发雄厚、活力更加充沛。 【详细】
【总书记擘画高质量发展】共享发展,民生改善奔小康 高质量发展,是共享成为根本目的的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疫情防控期间如何全力医治患者拯救生命、兜牢民生底线?扶贫产业是否落地生根、易地搬迁群众能否稳定就业?改革发展成果怎样更多更公平惠及人民群众?总书记在国内考察中访民情、察民意、问民生,殷殷嘱托和深切关怀体现了大党大国领袖真挚的人民情怀。 【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