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漂父亲:不会再让孙子离开儿子(图)【2】

2015年06月21日06:40  来源:新京报
 
原标题:北漂父亲:不会再让孙子离开儿子(图)

  ■ 同题问答

  1.你知道父亲节吗?希望怎么过这个节日?

  父亲节跟生日一样吗?我儿子好像给我过过,就是给我送点吃的,或者带我出去吃。我不过也可以,孩子工作忙,我珍惜现在的生活就好了。

  2.你为自己的父亲过过父亲节吗?如果有,最近一次是什么时候?如果没有,为什么?

  我父亲什么节都不过,也不知道父亲节。过去家里穷,他都不让我母亲出去串门,怕碰见别人吃好的穿好的,自己没有。过年了都省着花钱,不怎么过节。

  3.最近一次见到孩子是什么时候?

  每周见一次,孩子会定期来看我。

  在国外工作的父亲

  孩子最爱问“什么时候回来”

  希望我的父亲身体健康,我的儿子快乐成长。 ——杨明利

  2007年6月,杨明利加入中铁建公司,外派到非洲尼日利亚首都阿布贾工作,在非洲一待就是8年。其间,儿子经历了牙牙学语、第一次爬行和站立、踏进幼儿园校门……而这一切,杨明利只能从妻子发来的照片中了解。

  只陪孩子过过一次生日

  北京与阿布贾相距20小时的飞行时间,工作头5年的春节,杨明利都没能与家人团聚,有了孩子后,假期基本稳定在一年两次。

  2011年1月,儿子洛熙出生时,杨明利所幸刚好有假期陪着妻子生产,但沉浸在得子的喜悦中不到30天,连满月酒都没能参加,他又踏上了去非洲的航班,再见时儿子已经半岁多。

  如今,孩子已经四岁半了,杨明利却只陪儿子过了2岁的生日。

  最怕孩子问什么时候回

  平时,孩子总爱拿手机发来微信询问爸爸的归期。前日晚上,洛熙就在电话里反复问杨明利:“你什么时候回来?你也不管我,也不回来。”杨明利说,“什么时候回来”是孩子最爱问的问题,也是自己最害怕回答的问题。

  杨明利最难过的一次离别是一年前的一个晚上,洛熙正玩得起兴,看到爸爸拉出行李,突然沉默起来。

  “爸爸要去上班了,过一段时间回来。”“不要。”“爸爸给你买玩具好吗?”“不要。”

  狠下心来跟孩子说“再见”时,洛熙却再也不应声,独自跑到客厅一角坐着,直到杨明利出门,他也不理会,不说再见。

  洛熙在杨明利眼中是有些倔强的,当着父亲的面,儿子像个小男子汉一样从来不哭,但父亲离开后的几天,他会跟妈妈哭闹,一直找爸爸。

  孩子生病时 心里憋得慌

  对于远在异乡的杨明利来说,最大的遗憾是从未去幼儿园接送过孩子,他甚至不知道幼儿园在什么位置。“我亏欠孩子的太多,关于他的一切我似乎都很模糊。”

  记不起孩子第一次会叫爸爸是什么时候,也未经历孩子学会走路的时刻,也不知道孩子第一天上幼儿园时的情景。这一幕幕,杨明利只能从妻子发来的照片中想象。

  在非洲工作的日子是单调的,每逢佳节公司会组织活动庆祝,但是思亲的情绪仍挥散不去。

  然而,杨明利最想家的时候并不是逢年过节,“当我知道孩子生病需要我时,就特别难受。”杨明利说,孩子病着,自己在异乡无能为力,心里憋得慌。

  杨明利想过把妻儿接到身边,但尼日利亚的环境和条件又不如国内,只好忍受着离别之苦。

  “以后的工作不好说,我现在也想在孩子上小学之前一定要回去,但说不定。”杨明利记得儿子喜欢蜘蛛侠和忍者神龟,他希望能尽快成为孩子的“蜘蛛侠”,守护着他快乐成长。

  ■ 同题问答

  1.你知道父亲节吗?希望怎么过这个节日?

  知道有这个节日,因为孩子我才有资格过这个节日,但他还小,不懂这些。如果我在他身边,会带他出去玩,看看动物什么的,只要他开心我就很满足了。

  2.你为自己的父亲过过父亲节吗?如果有,最近一次是什么时候?如果没有,为什么?

  父亲今年69岁了,老一辈的人不知道这些节日,我也从来没为他过过这个节日。但这次既然提到了,我应该在父亲节这天给他打个电话,祝老父亲节日快乐。

  3.最近一次见到孩子是什么时候?

  今年春节回家见了孩子,待了30天,而再上一次见面,是半年前。

  “北漂”父亲

  不会再让儿子离开他的孩子

  “父亲”这个词在我心中是很重要的,他是一家人心中的顶梁柱,是家庭地位比较重要的人。 ——陈金平

  陈金平离开老家已经18年了,1997年1月17日,他同妻子来到北京打工,将女儿和儿子留在老家。头三年,孩子是夫妻俩一个不能说的话题,夫妻俩想孩子,可那时挣得太少,近500公里的路,不算远,但没钱买车票,回不去。

  2004年,女儿想父母,过年来到北京后便不肯再回河北。而陈金平的儿子,每年几乎只能见到父亲一次。

  北漂前三年没见过孩子

  在老家时,陈金平一个月只有50块左右的收入,种地挣不来钱,夫妻俩便合计着来北京挣大钱,给孩子们把学费赚出来。那年,儿子15岁,女儿12岁。

  陈金平回忆,北京的工作并不如预计的那样好找,几番周折,陈金平被现在工作的社区录用,一个月工资是480元,夫妻俩舍不得吃穿,一月仅能攒下200元。

  陈金平说,为了能给孩子更好的生活,仗着年轻,他当时还找了一份夜间打更的活,一月工资400元。初来北京的五年,陈金平几乎没有好好睡上一宿觉。

  陈金平回忆,1997年时,一张从邯郸来到北京的车票是32元,就是这32元,让夫妻俩3年没见过孩子一面。那3年,孩子在夫妻俩之间是一个禁忌话题,谁都不能提,一提两人就止不住地抹眼泪。

  2000年,生活稍好一点,兄妹俩终于坐上了开往北京的列车,来到北京的那一夜,一家4口人抱在一起哭了许久。

  每次见孩子都发现变化

  从那一年开始,兄妹俩每年春节都会坐车来北京和父母一起过年。

  每一次,陈金平见到孩子,都会发现他们有了新变化,个子更高了,模样更好看了,孩子更懂事了。孩子见到父母,也总有说不完的话,他们同父母分享生活上的琐事,讲述别人家的孩子平时怎么跟父母在一起。

  陈金平曾想把孩子接到北京上学,可想一想觉得不现实,“家里不富裕,接过来没钱供他们念书,在北京也找不到合适的学校”。

  没有陪伴孩子们成长,陈金平心里也有一点不舒服,他觉得自己亏欠孩子很多,可嘴上也只能说为了这个家,暂时的分别也只能是没办法中的办法。

  不能再让孙子失去父亲

  离开老家的前几年,每次孩子来北京都会哭。2004年,女儿过完年后便决定不再回家上学,她想跟父母在一起。此后,儿子一个人在河北毕业、就业、结婚、生子。

  回想没有陪伴儿女成长的这些年,陈金平坦言自己并不后悔,因为那段时光即使后悔也无法再找回来。

  最近,陈金平当上了爷爷,平时给小孙子打电话成了他最快乐的事情。他说,他不会让儿子走跟他一样的“老路”,孩子应在父爱的呵护下成长,“儿子缺失的父爱陪伴,不能让孙子再次承受。”陈金平说。

  ■ 同题问答

  1.你知道父亲节吗?希望怎么过这个节日?

  我不知道父亲节,不知道孩子们知不知道。我希望他们这一天能给我打个电话,但没电话也没关系,他们也有了自己的小孩,也忙。

  2.你为自己的父亲过过父亲节吗?如果有,最近一次是什么时候?如果没有,为什么?

  我父亲过世得早,没有为他过过父亲节。

  3.最近一次见到孩子是什么时候?

  最近一次见到儿子是过年的时候,而上一次见面是去年春节。

  采写/新京报记者 李相蓉 程媛媛 李馨

  摄影/新京报记者 彭子洋 薛珺

  上一页12 上一页12

(来源:新京报)

推荐阅读

【“十三五”,我们这样走过】市场主体创新步伐坚实    “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培育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全面实施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清理废除妨碍统一市场和公平竞争的各种规定和做法,支持民营企业发展,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为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指明了方向。“十三五”以来,在一项项惠企政策、改革措施推动下,市场主体实力越发雄厚、活力更加充沛。 【详细】

服务业实现快速发展|我国教师队伍建设成就斐然 | 我国控辍保学成效显著 

【总书记擘画高质量发展】共享发展,民生改善奔小康     高质量发展,是共享成为根本目的的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疫情防控期间如何全力医治患者拯救生命、兜牢民生底线?扶贫产业是否落地生根、易地搬迁群众能否稳定就业?改革发展成果怎样更多更公平惠及人民群众?总书记在国内考察中访民情、察民意、问民生,殷殷嘱托和深切关怀体现了大党大国领袖真挚的人民情怀。 【详细】

开放发展,合作共赢创新局 | 绿色发展,美丽中国迈大步 | 协调发展,补齐短板潜力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