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改革面临三类难题【2】

2015年04月29日09:22  来源:北京日报
 
原标题:基层改革面临三类难题

  基层改革的制度保障难题

  面临利益、财力和权力的难题,对于那些想改革的干部来说,他们还会有制度的困境,他们希望能有制度对以下问题进行明确,这也是对改革干部的制度保障:

  第一,改革中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尤其是在中央加强法治建设、加强反腐败和继续整顿四风的情况下,基层本职工作现在尚显得畏首畏尾,因为一不小心就会碰高压线,基层那些有魄力的干部往往是在打擦边球,实则担着很大风险。

  第二,违法怎么办?虽然中央强调改革要在法治范围内进行,但基层很多改革都是试点探索,都是摸着石头过河,已有的法律不一定适合未来发展,在法律没有修改的情况下,他们违法怎么办?基层的一些探索其实都行走在法律的边缘,甚至改革方案不敢对外公布,属于内部文件。

  第三,吃亏怎么办?就如上面提到的乡镇合并改革,国家应该对转移支付制度进行调整,让那些积极改革的不吃亏。再如,城镇化建设,撤乡建镇后,“镇”的农业转移支付肯定要比“乡”的少,怎么保障他们不吃亏?

  第四,怎么面对改革引起的纠纷,特别是改革引发的上访问题?利益受损者上访、向上级打小报告怎么办?国家怎么保障那些积极推动改革的干部不因上访问题而受到影响?现在基层的维稳压力大,而且是无限责任,保持稳定是基层官员的最重要工作。

  综上所述,基层干部面临的改革环境很复杂,不是有决心就行的,而利益、权力、财力及制度保障问题是其中最为主要的难题,面临这些难题,一些干部有畏难情绪,对改革不积极;对于那些积极推动改革的干部来说,国家在要求、鼓励他们推动改革的时候,应正视他们的难题,在激发基层干部改革动力的时候,要更多做好制度保障,保障那些积极推动改革的干部能有干事、成事的环境,保障他们不至于因为改革而吃亏。国家应出台具体规定,明确改革过程中基层干部的权限,以及因为改革引起的哪些行为可以免责。

  目前的改革和三十年前的改革环境有很大不同。三十年前,基层的改革积极性、创新的积极性很高,突破法律、制度束缚的积极性也很高,当然,那个时代也有一些人因为率先实行土地承包、率先实行雇佣劳工制、率先发展民营经济而受到惩罚,但之后国家对他们都给予了认可,并及时地调整了国家的制度,今天的改革要鼓励基层改革者的积极性,让他们加快自主推动、自主创新,也必须给他们制度保障,只有这样才能充分调动基层干部的改革积极性,从而确保基层全面深化改革取得成功。(姜志勇 作者单位:国家信息中心研究室)

  上一页12 上一页12

(来源:北京日报)

推荐阅读

【“十三五”,我们这样走过】市场主体创新步伐坚实    “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培育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全面实施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清理废除妨碍统一市场和公平竞争的各种规定和做法,支持民营企业发展,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为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指明了方向。“十三五”以来,在一项项惠企政策、改革措施推动下,市场主体实力越发雄厚、活力更加充沛。 【详细】

服务业实现快速发展|我国教师队伍建设成就斐然 | 我国控辍保学成效显著 

【总书记擘画高质量发展】共享发展,民生改善奔小康     高质量发展,是共享成为根本目的的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疫情防控期间如何全力医治患者拯救生命、兜牢民生底线?扶贫产业是否落地生根、易地搬迁群众能否稳定就业?改革发展成果怎样更多更公平惠及人民群众?总书记在国内考察中访民情、察民意、问民生,殷殷嘱托和深切关怀体现了大党大国领袖真挚的人民情怀。 【详细】

开放发展,合作共赢创新局 | 绿色发展,美丽中国迈大步 | 协调发展,补齐短板潜力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