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

中巴铁哥们儿是怎么炼成的?【3】

孟祥麟
2015年04月21日09:44 | 来源:人民日报全媒体平台
小字号
原标题:中巴铁哥们儿是怎么炼成的?

  “他们是去救人的,有菜叶吃就行”

  笔者清楚地记得,四川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巴基斯坦政府第一时间将10多吨救灾物资运往灾区,还迅速组织了一支由28人组成的医疗队,准备随即奔赴灾区。

  但在巴基斯坦首批医疗队赴甘肃地震灾区进行救援前夕,我使馆专门向巴外交部询问巴医疗队的饮食安排问题,却得到了这样的回答:“不用操心医疗队的吃饭、接待问题,他们是去救人的,有菜叶吃就行。”巴外交部时任东亚司司长马丁 汗表示,医疗队自己会带一些简单的食品,想办法不给灾区增加麻烦和负担。

  当时,为解决灾民临时居住问题,中国外交部连续三次请求国际社会支援帐篷。得知此事,巴政府又先后捐赠了22260顶帐篷。

  之所以数字如此精确,是因为巴政府把救灾放在第一位,举全国之力为地震灾区抽调帐篷,几乎将巴国全部的帐篷都送到了中国。巴基斯坦首都伊斯兰堡战略储备库中的帐篷甚至都被搬空了。这些承载着巴基斯坦人民深情厚谊的帐篷源源不断地从伊斯兰堡、卡拉奇、拉合尔等城市运往中国灾区,为受灾人民悲痛的心中输送了一丝丝温暖的气息。

  如果按市面价格推算,仅仅这些帐篷的价格就超过400多万美元。这对于经济并不发达的巴基斯坦来说,实在是笔数目不小的支出,当中方想要向巴方付钱的时候,却被实实在在地拒绝了——“中巴友谊是不能用金钱衡量的”。

  “中国兄弟需要什么东西,我们就提供什么东西。”地震发生两天后,时任巴基斯坦总统穆沙拉夫就亲临中国驻巴大使馆,向中国人民表示亲切慰问。

  在巴基斯坦有一句名言“宁舍金子,不舍巴中友谊”。两国人民的友谊绝不仅仅是嘴上用来炫耀的资本,而是通过一次次沁人肺腑的互帮互助互信,笃定而持久地将双方紧密联系在一起。

  友好提示:本文为“人民日报全媒体平台”(中央厨房)出品,欢迎转载,请注明来源,谢谢合作!

(责编:宋煦冬)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