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

他是一盏灯 烛照后人行【3】

——再听那些“特别的人”说谷文昌

本报记者 吴 焰 赵 鹏 孔祥武
2015年04月14日03:43 |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小字号

  研究者这样讲——

  “他的精神,跨越时空、历久弥新”

  黄石麟(东山县谷文昌历史研究会会长)

  东山县委宣传部原副部长,退休后,致力于谷文昌精神的研究

  说起谷文昌,黄石麟根本停不下来。“越了解谷公,越觉得这个时代尤其需要他这样的人。”

  “这样的人”是啥样?为难老黄,只许说一条,老黄想了想,“谷公和群众总是保持着血肉联系。”

  “谷公一直认为,无论是带领大家治理灾害,还是艰苦创业脱离贫穷,抑或是当时新政权面临的各种困难挑战,纵有天大困难,只要依靠群众、相信群众,就没有做不成的事。”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资金困难、设备简陋、技术也不先进,但治沙也好、种树也好、修筑海堤也好,这些在很多人看来“都不可能”的事,谷文昌任上都做到了,至今福泽东山。

  “为什么能成功?”老黄自问自答,“原因很多,有一条:谷公特别明白,自己入党是为了什么,干革命创事业到底为了谁,要依靠谁。如果没有他的战友们、班子成员的支持,没有东山群众的理解支持、响应参与,谷公纵然再有理想、再能吃苦,怎么可能做到?”

  解放初期,国民党逃亡时抓走东山岛上4000多壮丁,留下许多孤苦伶仃的老人妇女,谷文昌力主建议,别把这些家属当“敌伪家属”,他们也是失去亲人的受害者,是共产党要救出苦海的老百姓,这才促成了从“敌伪家属”改为“兵灾家属”的政策。这项德政,不仅让每个东山人,以及他们的后代念兹在兹、感恩不尽,也是体现谷文昌为民情怀、敢于担当的经典案例。不过,在研究者黄石麟看来,“这样的案例,多得数不清,谷公也因此聚拢人心,有了最强大的动力和支撑。”

  老黄特别欣赏谷文昌的一个“群众观点”:不能随便污名群众。“谷公绝不轻易下结论谁是‘坏分子’,谁是敌人,谁是刁民。他经常说的话是,就算有坏分子,那也是我们工作失误造成的。”

  “有这么把群众当亲人的共产党干部,群众怎么会不跟共产党一条心?”

  李秀菊(东山县委党校教师)

  东山县党校“谷文昌精神专题课”教员

  2013年起,按照学校部署,李秀菊担任了“谷文昌精神专题课”教员,负责给村官培训班、青干班授课。

  讲课的过程,是一个不断了解的过程,也是一个不断思考的过程。

  “很多学员问我,为什么要学习谷文昌?他毕竟是一个上世纪的人物。我总是通过谷文昌的一些小故事来打动大家,因为小故事里蕴含着大道理。因为信仰、忠诚、责任,就蕴藏在一言一行中。”

  社会上,尤其是干部队伍中,普遍存在着浮躁之气,特别容易受到外界的干扰,尤其需要像谷文昌一样对党忠诚、信念坚定。李秀菊常讲一个故事:1969年,谷文昌全家下放宁化劳动,妻子觉得有些委屈,我们为党做了这么多,还落得如此下场。而谷文昌则说,当初南下时,我们的目的就是解放全中国、建设共产主义。个人的境遇又算得了什么?

  “一个人最重要的是不能失去信念。谷文昌在逆境之中,在遭遇挫折时,依然信念坚定,这种品质,令人敬仰。”

  李晋榕(福建解放军长江支队历史研究会副秘书长)

  曾参与搜集、撰写谷文昌事迹

  和谷文昌一样,李晋榕的父母都是中国人民解放军长江支队的成员,即通常所讲的“南下干部”。

  “谷文昌高风亮节,让人敬重。但他不是一个突兀的高峰,而是矗立在高原的山峰。”李晋榕说,那一代共产党人,有着共同的品质:远大的革命理想,坚定的共产主义信仰,绝对忠诚的党性。“他们把个人的名利、地位看得很轻,把党和人民的利益看得很重,真正做到了不带私心、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做人民公仆。”

  长江支队的三代、四代们聚在一起,也会争论:“老一代”固然可敬,但现在都市场经济了,“大公无私”怎么可能?

  “回到谷文昌时代,确实不可能、不现实,也不是今天我们呼唤谷文昌的目的。”李晋榕很客观,“但有些东西,无论任何时代都不能变,比如立党为公,比如执政为民。比如真抓实干。‘先公后私’应该做到,‘公私分明’必须做到。很多东西,就是必须守住党性原则,守住权力底线。”

  谷文昌的声名在东山代代相传,让李晋榕感慨万千:你给老百姓做好事,老百姓会记你一辈子。“这个关系,就这么简单直接。”

  “与父辈那个时代相比,现在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一定不能忘了我们从哪里来。今天呼唤谷文昌,就是呼唤共产党人的好作风、好传统。”李晋榕说。


  《 人民日报 》( 2015年04月14日 04 版)

(责编:王吉全)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