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北京2月15日电 2月16日出版的《求是》杂志今年第4期将发表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李克强的文章,题为《以改革创新为动力 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这篇文章选自李克强2014年12月22日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求是网今日发布文章全文如下。
以改革创新为动力 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
作者:李克强
核心要点:
■ 农为邦本,农业现代化是国家现代化的基础和支撑。由于受自然条件影响大,又要从外部导入现代要素,农业现代化的制约因素更多、过程更复杂,是现代化中的“慢变量”,更是“关键变量”。农业现代化的状况如何,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整个国家现代化的进程。
■ 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必须紧紧围绕保障国家粮食安全这个核心任务,牢牢把握“中国特色”和“新型”这两个基本要求。
■ 新时期调整农业结构、发展农业产业化,要有新思路、新视野、新办法。一要由“生产导向”向“消费导向”转变。二要由单纯在耕地上想办法到面向整个国土资源做文章。三要构建优势区域布局和专业生产格局。四要加快推进农牧结合。
■ 不管财力多紧张,都要确保农业投入只增不减,财政预算要继续把农业作为重点来安排。重点支持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结构调整、可持续发展、产粮大县和农民增收等。
■ 农业现代化和新型城镇化是相辅相成的手拉手的关系,谁也离不开谁。没有新型城镇化创造条件、辐射带动,农业现代化就难以推进。没有农业现代化提供农产品等保障,新型城镇化也难以持续。
2014年,面对国内外经济环境复杂、自然灾害较重的严峻挑战,在党中央、国务院正确领导和各方面共同努力下,农业农村保持了平稳发展的良好势头。粮食产量实现“十一连增”,农民增收实现“十一连快”,农村民生改善取得重大进展,农村改革加快推进,农村社会和谐稳定,为做好全局工作提供了支撑、增添了底气。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进一步巩固和发展农业农村好形势,既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也面临很多前所未有的困难和挑战。必须按照党的十八大要求,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新型农业现代化道路。在我们这样一个有13亿多人口的发展中大国,民以食为天,要坚持把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作为农业现代化的首要任务,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
一、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是现实与历史的重大任务
农业现代化是农业发展的根本方向。当前我国正处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关键时期,农业发展的环境条件和内部动因发生深刻变化,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更为重要和紧迫。对此,我们要深入认识、科学把握。
(一)从现代化建设一般规律看,迫切需要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农为邦本,农业现代化是国家现代化的基础和支撑。由于受自然条件影响大,又要从外部导入现代要素,农业现代化的制约因素更多、过程更复杂,是现代化中的“慢变量”,更是“关键变量”。农业现代化的状况如何,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整个国家现代化的进程。环顾当今世界,那些经济发达的国家,农业现代化水平也高,而那些农业落后、农民贫困的国家,没有一个真正实现了现代化。这些年我国农业现代化虽有长足发展,但与迅速推进的工业化、城镇化相比仍然滞后,成为现代化建设的突出“短板”。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我国农业现代化还有很大差距。党的十八大提出了“四化同步”发展战略,农业现代化这个“短板”越早补齐越好,不然就会拖整个现代化的后腿。
(二)从稳定经济增长看,迫切需要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经济增长从高速转向中高速,在出现许多积极变化的同时,经济下行压力不断加大。稳定经济增长,首先要稳定农业,否则就可能出现增速走低、供给不足、物价走高的不利局面。2014年,面对严峻复杂的国内外形势,我国经济发展实现了稳中有进,国内生产总值增速在全球主要经济体中最高,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增幅在主要新兴经济体中最低。我们能交出这样一份“成绩单”,粮食和农业丰收功不可没。这使我们避免了一些国家出现的经济增速下来了,而食品涨价过快导致通胀水平上升,不得不在保增长和稳物价之间进行艰难平衡的被动局面。只要农业和就业能稳住,经济增速在合理区间内略低一点,也不会出大的问题。但农业要长期稳住,必须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这对稳增长调结构惠民生有着多重作用、多种贡献。挖掘农村居民消费潜力,可以更好地发挥消费的基础作用。农民是我国最大的消费群体,消费层次与现有的工业产品档次和产业水平比较契合,通过推进农业现代化促进农民增收,可以激活农民潜在的巨大消费需求,为产业结构调整升级提供时间和余地。用好农业农村投资空间,可以更好发挥投资的关键作用。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落后,加快这些方面的建设,既能带来巨大的新增投资需求,也有助于消化钢铁、水泥等过剩产能,还能增加就业机会。做大做强农业产业,可以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农业产业链条长,产前、产中、产后各环节都有很大的发展潜力,通过推进农业现代化,可以形成很多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有力促进经济增长、结构优化和民生改善。
(三)从促进农业长期持续发展看,迫切需要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目前我国农业持续发展面临两个“天花板”、两道“紧箍咒”。这些年农业连续增产,提高价格、增加补贴这两个政策工具发挥了关键作用。但目前国内主要农产品价格已高于进口价格,继续提价遇到“天花板”;农业补贴中有的属于“黄箱”政策范畴,受到世贸组织规则限制,部分补贴继续增加也遇到“天花板”。农业生产成本还处在上升通道,“地板”在抬升,包括人工、农机作业、土地流转等费用上涨很快,种子、化肥、农药等价格也不便宜。除了两个“天花板”外,生态环境和资源条件这两道“紧箍咒”也严重束缚农业长远发展。我们主要依靠自己力量解决了13亿多人口的吃饭问题,确实很了不起,但也付出了巨大代价。生态环境严重受损、承载能力越来越接近极限,资源开发利用强度过大、弦绷得越来越紧。大量使用化肥、农药、农膜等化学产品,不仅使地越种越薄,还带来严重的面源污染、白色污染,再加上工业污染和生活垃圾污染等,农村环境问题愈发严峻,严重危及农业持续发展和农产品质量安全。与此同时,随着工业化、城镇化推进,耕地不仅数量在减少、质量也在下降,农业生产用水缺口呈扩大之势,农业资源约束也在日益增强。两个“天花板”在顶、两道“紧箍咒”在身,农业靠什么持续稳定发展?别无他途,只能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促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从依靠拼资源消耗、拼农资投入、拼生态环境的粗放经营,尽快转到注重提高质量和效益的集约经营上来。
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必须紧紧围绕保障国家粮食安全这个核心任务,牢牢把握“中国特色”和“新型”这两个基本要求。要积极运用现代科技成果和可持续发展理念,大力创新生产经营方式,不断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劳动生产率,实现集约节约、可持续发展。我国幅员辽阔,东西南北差异很大,各地生产力水平不尽相同,农业现代化不能一个模式齐步走,各地要因地制宜、大胆探索、积极实践,形成全国多路径、多形式、多层次推进农业现代化的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