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有责任感的慈善家——国泰慈善基金会董事长钱复访谈实录
策划:熊召政 谢新 采写:谢新 黄彦 摄影:黄彦
国泰慈善基金会董事长钱复(左)接受新华网谢新独家专访
新华网:钱先生您好!非常荣幸能借此次“中华文化人物”颁授典礼在武汉举行的机会采访您。通常面对采访对象都会很平静,但这一次有些例外,我多少有点紧张。
钱复:不要,千万不要。
新华网:不是因为您的年龄,而是因为您的学识和名气。
钱复:哪里哪里。
新华网:我想问问以前您来过武汉吗?
钱复在“中华文化人物”颁授典礼上致辞
犹忆少时点滴
钱复:没有,这是第一次。我在北京出生,两岁多时因为抗战爆发到了上海,一住就是十年。抗战胜利后又回北京,直到1948年底离开。
那个时候家庭环境不好,所以没办法旅行,北京周围的地方我都没去过,上海周边也只到过无锡。
新华网:您在大陆到过的地方是很有限的。
钱复:很少很少。十年前我退休,再次返回北京、上海,都是因为小时候生活过,有感情,所以回去看看。以后的每一年大概都要回来个四、五次,只是地点比较固定,像海南岛的博鳌,每一年都会去;老家杭州、上海、北京都常去,除这些地方以外,唯一一次走到最西边还是应邀到西安去祭皇陵。
新华网:您回到北京,回到上海,回到您出生和生长的地方,有没有找到童年的记忆?
钱复:很少。
我清晰地记得我在北京住的地方——从南河沿儿进去的南池子南湾子13号。头一次回到北京,我住的北京饭店。从北京饭店到南河沿儿,再步行不到5分钟就到南湾子。想回去找我住过的四合院,可好几进四合院已经不复存在,变了办公室。
去年年初,我做梦都想不到,可以幸运地收到我在北京的母校——育英学校——现在改名叫北京市第二十五中学的校长给我来的信。信中写道,育英中学125周年校庆,邀请我以杰出校友的身份返校。我应邀回到北京,得以回到我的母校。
我在上海住的地方现在也没有了。
2005年,钱其琛先生约我见面,那个时候他的身体还好,我们谈了很久。我告诉我的这位学长:“你念高三,我念初一,那时候常常罢课,你常到我们教室来说‘小朋友回家去,今天不用上课’。所以你那时是我们很欢迎的人”。钱先生听了哈哈大笑,然后问我有没有回去,我说没有。他告诉我:“这所学校现在还在,叫五四中学。如果你预备去,我来帮你联络”。三天以后,我回去学校,校长把我小时候的准考证,全班同学的名册,统统都拿出来给我。真的是感动。时隔将近57年,那些名字只有几个我还记得,绝大多数都不记得了。
新华网:当时您班上大概有多少同学?
钱复:大概四十几位。
新华网:其中还有记得的,不仅名字都记得,连样子也记得是吗?
钱复:对,样子也记得。这次返校,校长也拿来了名册,但大概记得的只有四位。因为战争,没办法,在育英只念了1年半,也没有毕业。
新华网:这种同窗情谊十分珍贵。
钱复:可贵,可贵。
![]() |
【“十三五”,我们这样走过】市场主体创新步伐坚实 “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培育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全面实施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清理废除妨碍统一市场和公平竞争的各种规定和做法,支持民营企业发展,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为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指明了方向。“十三五”以来,在一项项惠企政策、改革措施推动下,市场主体实力越发雄厚、活力更加充沛。 【详细】
【总书记擘画高质量发展】共享发展,民生改善奔小康 高质量发展,是共享成为根本目的的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疫情防控期间如何全力医治患者拯救生命、兜牢民生底线?扶贫产业是否落地生根、易地搬迁群众能否稳定就业?改革发展成果怎样更多更公平惠及人民群众?总书记在国内考察中访民情、察民意、问民生,殷殷嘱托和深切关怀体现了大党大国领袖真挚的人民情怀。 【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