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2月24日02:30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手机看新闻 字号
本报合肥12月23日电 (记者刘杰、钱伟)近日,记者再次来到安徽省阜南县王家坝,去了沿淮、沿江、巢湖等内河渔区,看到了一番令人欣喜的景象。
王家坝郭素珍家,除了马上有岸上的房子,能喝上自来水,还加入了新农合,申请了低保。可是就在一年多以前,渔民郭素珍一家还上不了岸、喝不上干净水、孩子上不了学。本报2013年1月27日刊登了《300多漂泊渔民何时能上岸?》,渔民们的处境牵动了安徽省委、省政府领导的心。
一年多来,安徽省多措并举解决这些渔民的生产生活困难。安徽省委书记张宝顺、省长王学军多次到一线调研,制定规划、措施,明确要求各地将解决渔民困难作为党政“一把手工程”。滁州市对全市4239户渔民进行了分类安置;芜湖市无城镇10月交付了城南新城惠民园安置小区,333户渔民的安置房都已装修,渔民可拎包入住;合肥市包河区烟墩街道为辖区所有困难渔民推荐工作。近两年来省财政补助2亿多元,各地配套经费,层层推进渔民上岸安居工程,并一揽子解决渔民的户籍、子女上学、医保等实际问题。
2014年底,和郭素珍一起圆梦的,还有生活在长江、淮河及其流域内大型湖泊的2.2万户安徽渔民。这些渔民大多无房无田无养殖水面,一家几代人挤在船上,条件异常艰苦。
“渔民上岸安居,绝不是简单‘离开住家船,岸上给个房’。还要留得住、过得好,真正过上甜甜美美的日子。”张宝顺曾一再感慨地说,“在保障基本生活的同时,政府应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帮助渔民就业,协调创业贷款,建设农业合作社,真正让渔民上得岸,住得好,能致富,过开心。”
(相关报道见第九版)
《 人民日报 》( 2014年12月24日 01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