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爱兵同志工作照
出生在石油勘探之家,他自幼受父亲的熏陶,偏爱这份与大海为伴、与波涛相拥的职业。从一名啥都不懂的仪器操作员到带领150人的船队经理,他扎根海上,一干就是16年。他叫杨爱兵,是中海油服物探事业部滨海517深水海底电缆船队的领头人。“做一个像父辈那样昂首挺立船头搏风斗浪、铁骨铮铮的地质勘探人!”杨爱兵的身上闪耀着地质勘探人特有的品质:坚韧不拔、吃苦耐劳、求实创新。
勤学寻梦
“谁要是害怕走崎岖的山路,谁就只能永远留在山脚下。”这是1998年父亲退休时送给杨爱兵的一句话。
那年,不到20岁的杨爱兵接过父亲的接力棒,成为一名勘探操作员。虽然是临时工,但他很自豪,从小就爱听父亲讲出海故事的他,如今终于能像父亲一样,穿上帅气的工服,到大海上领略生命的壮阔。可当面对复杂的机械设备和满屏幕的英文操作系统时,杨爱兵感到前所未有的压力扑面而来。他深深地意识到,仅仅穿上工服,还不能算是一名合格的海洋勘探人。
“不做勘探‘门外汉’,不能给父辈丢脸,一定要干出个样子来!”当时杨爱兵的想法就这么简单。每天,他随身带一个小本,不管走到哪儿,遇到不会的,都记在上面,一有时间就向师傅请教。每天忙完12小时一个班,还坚持再学习三四个小时。为不影响同事休息,他就用擦机布缝成坐垫坐在走廊、饭堂学。
十几个记满的笔记本,两个磨破了的坐垫,一坐就是五年。杨爱兵凭着一股不服输的劲头,从一个不知道“勘探放炮”是啥的门外汉,逐渐成长为一名独当一面的工程师。那一年,他25岁。
拼搏追梦
此后的8年海上勘探作业,杨爱兵跟随物探船先后到过马达加斯加、肯尼亚、加蓬等10多个国家和地区,曾两次把五星红旗插在北极,足迹绕地球两周。
2006年6月,杨爱兵在刚果附近海域作业,英国人哈里是雇主代表,在船上监督作业的进展和质量。20多岁的他,给人最初的印象是保守、固执、严肃。
物探作业中,为使电缆能按照作业要求,沉放到一定深度,会在电缆上安装一个称作“罗经鸟”的类似“小飞机”的精密仪器。根据人为设定,“罗经鸟”上扬或下压翅膀让电缆上浮或下潜到指定深度以保持平衡。初次见面,哈里就给杨爱兵出了一道难题。
“10公里长的电缆平衡必须保持在正负3度!”当时,杨爱兵听到这个要求直呼不可能。要知道,洋流、船速、天气等不可控因素都能影响电缆的平衡,即使是在平坦的地面,让长达10公里的电缆保持在同一条直线,都很难做到,更何况是在海里!可是,做事严谨认真的英国监督不听过多解释,不降一点标准,不做丝毫让步,只是不停地重复一个词——“No!”
作业海域被赤道穿过,终年炎热高温,紫外线异常强烈,闷热的空气让人喘不过气,在无风的后甲板干活汗流浃背,随时都有中暑的可能。10公里长的电缆,平均300米一个罗经鸟,调好一个,另外的比重会发生变化。就这样边调边试,不厌其烦地重复着同一个动作,任由汗水浸透工服,杨爱兵带领操作员用了一天时间,完成了40多个罗经鸟的普调工作。
第二天天一亮,他带着两名操作员下艇再次进行微调。海上不比后甲板,骄阳炙烤下,海面像一块大镜子,明亮刺眼,密不透风。仅仅几分钟,他们工服就被汗水浸湿,黏糊糊地粘在皮肤上,汗水止不住的往下滴。杨爱兵大口喘气,并鼓励大家,“兄弟们,再坚持坚持,还有一半,干完赤道这个活,就没有咱们去不了的地方了……”
就这样一捞、一调、一试的循环往复,他们坚持了12个小时。晚上洗脸时,杨爱兵总感觉脸上油腻腻地洗不干净,因为太累就没在意。第二天起床后,整个脸又红又肿。他以为是过敏,船医说这是严重灼伤!
顾不上形象,杨爱兵找到哈里,告诉他原计划需要七天的调整平衡工作,他们仅仅用了两天时间已全部完成。哈里瞪大眼睛,不敢相信,但系统数据让他不得不信。这位严肃认真的英国监督第一次向中国人竖起了大拇指。
此后,哈里在现场监督时,再没有对杨爱兵团队的作业质量有过质疑。在他眼中,杨爱兵团队就是作业保障!
这次经历,让杨爱兵深深体会到国际一流公司的高水准,哈里所坚持的高标准、严要求并非“故意刁难”,国际市场的确需要国际水准,中国勘探人要想跻身国际一流,必须踏踏实实,不断追求高标准。
敬业固梦
2008年7月,杨爱兵随船远赴北极作业。航行的24天里,每次想到这是我国首次在极地高纬度海域实现勘探作业,杨爱兵就兴奋不已。
当白昼逐渐变长,冰山不断增多,北极一天天逼近了:这里纬度高至74°,连卫星接收仪都低下了“高昂的头颅”;这里没有黑夜,睡觉吃饭不能看天黑天亮,只能看钟表。
如此高纬度作业,每响一炮都愈加艰难。北极奇冷的空气使冰冷的海水结成无数细小的晶体,塞住了空气枪活塞杆气眼,直接导致作业中断。
甲方代表在甲板上急得团团转,如果冰塞不能及时解决,作业根本无法实施,怎么办?
杨爱兵再也坐不住了。经过多次讨论,他们决定试着用电钻把被堵的气眼钻大一些,让充气量变大、变快。在寒冷的北极,杨爱兵切身体会了“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的道理。刺骨的海水不时冲上甲板,令人寸步难行;冲上来的海水,顺着空气枪往下流,瞬间就结成了冰;眼睫毛遇到嘴里呼出的热气立即结霜;整个脸像针扎一样,火辣辣的刺疼……一个字——“冷”。但,“手中的工作不能停!”杨爱兵心中只有一个信念:尽早排除故障,赶紧恢复生产!
忘记了寒冷、忘记了身在北极,困难最终攻克,作业得以继续进行,甲方代表激动地拥抱着杨爱兵久久不愿放手。
10月4日,杨爱兵随船从寒天为幕、冰山做景的北极踏上归途。这次作业被载入物探史册——杨爱兵团队是迄今为止在该海域作业效率最高的船队。甲方评价,“你们的作业获得了该海域最珍贵的一手地质资料,为揭示其油气蕴藏提供了有价值的信息。”
爱岗筑梦
2009年,中海油服组建首支多波多分量海底电缆船队,杨爱兵被任命负责组建工作。专业设备的设计、安装,国内没有先例可循,搜集到的国外资料也是零星不全,摆在面前的挑战重重。“路虽远,行则达;事虽难,做方成。”杨爱兵想,当年大庆会战,“铁人”王进喜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今天有公司强大的后盾,怎能组建不起这支队伍?
杨爱兵翻阅大量国外资料,一遍遍画设备构造图。为把资料吃透,每天晚睡早起。有时半夜刚刚躺下,可心里还是放不下,就又回到调试现场。2010年初,船队顺利投产,同时收获成果的还有杨爱兵参与研制出了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收放缆系统,获得9项专利,为公司节约资金3000多万元。这年春节,虽然心中满是对亲人的愧疚和不舍,但杨爱兵还是选择留在船上过年,面对家人,他只能表达无限的愧疚。
2012年7月,因工作需要,杨爱兵前往中海油服第二支海底电缆船队担任经理。在“涠西南”海底电缆采集作业中,面对工区内11座钻井平台、15条海底管线、将8根电缆铺放在海底用船拖着4排空气枪来回穿梭1200次的高难度作业,杨爱兵带领着员工创造了安全避让障碍物、7分钟完成掉头上线、多个PATCH零补线率等多项好成绩。当月产值突破4200万元的消息传回陆地后,很多人都对这个年仅35岁的船队经理表示钦佩。
2014年对杨爱兵来说,依旧是不寻常的一年。这一年,经过近百个昼夜的挑灯夜战,杨爱兵带领“滨海517”向国内无人涉足的深水三维海底电缆勘探模式进军。无经验可循、无技术参照,迈出这一步,这条路堪比蜀道之难。
作业初期,受潮流、船速等的影响,8000米长的电缆铺放到100米水深下的预定位置总会发生十几米的偏差,不符合作业要求。“难,但必须面对。”杨爱兵拿出年轻时学习的劲头,反复进行公式计算、动态推演、图示分析,走到哪儿,他的脑子里都是满满的数据。
功夫不负有心人,2014年11月1日,国内首次东海深水海底电缆地震采集作业顺利完成,很多人认为的“不可能”,在杨爱兵这里变成了“可能”——这是世界上首支采用Searay428XL采集系统而具备100米水深作业能力的海底电缆船队。
很多人向往大海的浩瀚无垠,羡慕海洋勘探人与海为伴的诗情画意。16年来,杨爱兵传承着一名地质勘探人特有的精神品质,坚韧不拔、吃苦耐劳、求实创新,在书写一个个传奇故事的同时,正一步一步完成着一名年轻地质工作者的勘探梦想。未来,他还将继续耕耘这片大海,探寻海底宝藏,做个搏风斗浪的海洋地质勘探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