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奎同志在工作中
十二载奉献,他参与发现了超过五亿吨石油地质储量,助推渤海油田站稳中国第三大油气田的脚跟;
十二载拼搏,他在质疑声中使多个濒临放弃的构造“重获新生”,不断上演“丑小鸭”变成“白天鹅”的勘探传奇;
十二载沉淀,他所带领的团队连续三年摘得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勘探发现一等奖的桂冠。
十二载积累,他用行动完美的诠释了石油勘探人心中的最美地质队员形象:执着、奉献、团结……
他,2002年加入中海石油(中国)有限公司天津分公司,“中国五四青年奖章集体”的现今带头人,渤海石油研究院辽东湾勘探室主任,更是一位执着于海洋石油勘探事业多年的地质“老兵”。他的名字叫吴奎。
执着信念,誓夺大油田
渤海,地质学家公认是“一只摔在地上,又被踩了两脚的碎盘子”,这样的断层地貌会破坏油藏,很难找到油。但是,以吴奎为代表的渤海勘探人做到了。近几年来,吴奎和他的勘探团队累计发现了11个油气田,其中7个为大中型油气田,发现地质储量超过5亿吨。即使只按10%能开发动用来计算,也相当于为每个中国老百姓贡献了近40升石油。然而,这其中的很多油田都是他“拼”下的硬骨头。
旅大6-2,这个油田的名字注定会载入渤海油田的勘探史。
旅大6-2位于渤海辽东湾东部,其所处的辽东带从1987年到2005年这18年间,共钻井12口,却无一获得工业油气流。所以,当2006年旅大6-2构造第一口探井取得一些发现的时候,所有人都曾为之欢欣鼓舞。
但是,在接下来的勘探评价过程中,却远远没有想象的那么简单。一年的时间内,连续打了两口井,油层都非常薄,储量越来越小。在好多人看来,旅大6-2没指望了,满满的希望就这样被扑灭了。
这一沉寂,就到了2008年。这一年,吴奎调入辽东湾勘探室。刚一开始,他就和旅大6-2的“较量”上了。但这个构造还是给了他一个下马威,2009年3月和12月提交的两次评价方案都被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风险委专家打了回来。吴奎和他的团队“三上”旅大6-2的尝试都铩羽而归。
“我还能再坚持一会儿”,在旅大6-2评价陷入最困难的时刻,吴奎仍这样鼓励自己。2011年,辽东湾勘探室决定“四上”旅大6-2,吴奎再次承担起“急先锋”的角色。
一位相熟的同事善意的提醒他:“吴奎,别这么较真。这儿的成藏条件不好,如果再打干井,你不好交代啊。”“再试一次。”这是吴奎经过重新梳理资料之后给出的答案,信心来自他十年的地质工作经验,也来自于他对石油勘探事业的执着。
为了破解难题,吴奎发了“狠”。他从基础资料着手,连续奋战在岩心库,与冷冰冰的岩心“对干”上了。通过对那些束之高阁、积满灰尘的岩心反复研究,一丝丝原先可能被忽视的蛛丝马迹逐渐显现,吴奎的更加坚定了“再试一次”的信心。那段时间,无论上班还是下班,他的脑袋里都只有一个问题,就是如何盘活这个构造。
终于,2012年初旅大6-2构造评价方案获得通过。3井、4井获得高产。3月13日清晨,幸运之神再次光临辽东湾,5井更是获得了180多米厚的油层。不足4平方公里、连续打了3口低效井的旅大6-2构造,最终变成了一个地质储量超过5000万吨的大油田。
无私奉献,以苦为乐
海上的勘探地质研究工作,不需要跋山涉水,也不需要风餐露宿,更多的是需要一份奉献、一份责任。这其中,既有破解地质难题的不易,也有保证勘探成功率,为公司和国家的投资负责的担当。这样的双重压力一直伴随着勘探工作者。所以,一位勘探界的老领导曾说:“搞石油勘探,快乐只有一天,就是获得发现的时刻。多数时候,我们都是在思维的‘痛苦’中前行。”
吴奎对这句话有着深深的体会。
由于辽东湾探区位于渤海的最北端,每年进入12月份,大部分探区就会结成厚厚的海冰,勘探工作只能等到第二年的春天才能进行。所以一年当中的3-10月就是最忙的“随钻季”。
所谓“随钻”,就是在探井钻进过程中,勘探人员要时刻关注钻井动态,根据工作经验快速判断和调整勘探策略。每到此时,吴奎的心中就只有他的井。
2013年,旅大5-2N构造评价正酣。其油藏模式的复杂性,在整个渤海油田都前所未有。为了解开这一难题,不知多少个夜晚,吴奎直至深夜仍守在自己的工作岗位,在研究院的进楼登记簿上总是他签下那个最晚离开的名字。
特别是LD5-2N-6Sa钻探时,适逢国庆假期,从第一天放假开始,吴奎就带领着随钻的兄弟姐妹一直坚守。由于熟知它的复杂性,所有人都忐忑不安,心里非常紧张。如同电视中那些股市痴迷者一样,每个人的眼睛都一直盯着随钻动态曲线,心中全是期盼。当成功的那一刻,办公室真的一片欢笑之声,全然忘记了正逢长假。勘探人真的不为所图,只图那一刻的欢愉,只图多年以后再谈起这个油田时仍无悔付出。
2014年是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的“质量效益年”,全系统都努力在平时工作中贯彻“降本增效”的理念。作为一个勘探人,吴奎坚信用最少的井评价最多的储量就是对“降本增效”最好的诠释。
为了达到这一理想,在评价旅大21-2构造的过程中,吴奎带领团队在钻井方案设计上下足了功夫。最终,辽东湾勘探室只用5口井就再次斩获一个亿吨级油田,成为2014年渤海油田“降本增效”的典范。吴奎经常挂在嘴边的那句“从头脑中出效益”再次得到了证实。
多年下来,他的随钻笔记记满了厚厚的一摞子。尽管发现了一连串的油田,但这些数字的背后有多少忐忑、激情、失望和兴奋,吴奎已经无法说清楚了。无数次挫折、失败,无数次分析、总结,无数次成功、喜悦,如同乘坐过山车一样,这种周而复始的心情起伏时常伴随着他。
团结奋进,带出勘探铁军
作为辽东湾勘探室的领路人,除了自己优秀,更需要让自己的团队优秀,这才是真正的优秀。
“中国青年五四奖章集体”、 央企“青年文明号”、中国海油“金牌青年先锋队”……密密麻麻的奖牌挂满了荣誉墙,奖杯、锦旗填满了橱窗。荣誉昭示着这是一支作风顽强,能打硬仗的英雄团队。吴奎,就是这个团队的现任带头人。
每年,从新员工报到开始,他就开始琢磨,怎么样才能让大家进步得更快一些。不管多忙,喜欢钻研的吴奎还是像当普通工程师的时候那样,乐于和别人分享工作心得。与人讨论时,吴奎有个口头禅:“哎,打个比方……”一边说着他就会在纸上画出自己要表达的想法。不管多复杂的地质模式,经他一画,立刻就会变得简单生动起来。
雷厉风行体现着他对勘探工作的认真负责,但他更想给他的成员带来家庭一般的温馨。他的办公桌上压着一张纸,上面写着每一个成员的生日,很多忘记自己生日的成员收到过他的祝福短信,真情与感动在心间流淌;每年三八妇女节的鲜花和礼物,温暖着每个女员工的心。
铁血和温情就这样在这支队伍身上矛盾地出现。2008年至今,辽东湾走出去20多人,每个人身上都带有这样一种精神,一种文化的烙印。一个团队,能够做到让没来过的人人向往,令离开的念念不忘,这应该是对他——这个团队带头人的最大褒奖。
正是这样的日积月累,吴奎和他的团队一直都保持非常好的勘探发现,辽东湾也成为渤海甚至中国海油最稳定和值得信赖的自留地。更为重要的是,在他的带领和感染下,辽东湾铸就了铁的纪律和团结的氛围,形成了“追求卓越,永远向前”的精神信念,成为了整个中国海油的勘探铁军,正深深的影响着整个渤海油田的石油勘探事业。
2013年底,吴奎在他年终总结上这样写到:“也许再过十年,我才能说,我把我的青春献给了海油。然而11年半的工作时光,我至少可以说,我把自己身体最健康、精力最旺盛、心态最积极的十多年美好时光献给了中国海油,献给了培养我的渤海油田,我无怨无悔。因为,我深爱着这片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