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时政>>时政专题>>寻找最美地质调查队员>>央属矿业企业>>中海油

米洪刚:浪花闪耀石油海

2014年12月14日15:51    来源:人民网-时政频道    手机看新闻

米洪刚同志工作照

“只要有责任心,踏实做事,就没有学不会的东西、干不成的事情。”1997年大学毕业的米洪刚怀着这样的信念来到中国海洋石油南海西部油田,如今已工作17年。

17年里,他从事过油气田开发实验分析、油气田储量计算、生产动态分析、开发评价、ODP方案编制等多项研究工作,从一名普通的化验员成长为油田的油藏技术专家。

17年来,他负责组织了2项省部级课题,47项局级课题,获得多项科技进步奖。尤其是在油气田开发ODP编制工作中,他创新思维、技术,推动了30多个油气田的开发,新建产能近1200万方油当量,为南海西部油田连续6年油气产量超过1000万方做出了突出贡献。

10年前,他是化验室、开发室里的勤奋青年

朴实、勤奋、有责任心,这是米洪刚给同事们最深刻的印象。工作中,他总是默默地工作,任劳任怨;总是笑呵呵地应对各种困难和挑战,把它们作为进步的阶梯。

同事雷昊至今还记得米洪刚刚参加工作时候的一件小事。1997年入职中国海油时,米洪刚只是南海西部研究院化验室的一名普通的化验员,常年在“不见天日”化验室内工作,条件较为艰苦,很多人都着急着换岗位,可米洪刚仍然沉静如水地开展工作。坚持与认真,让他很快成为化验室里的技术骨干。

1999年油田调整岗位设置,包括米洪刚在内的多名化验员被调至开发室。得知消息,一些员工很快进入新岗位,而米洪刚坚持了下来。当时化验室引进一台新仪器,需要一段时间的调试,他觉得不应该放着没完成的工作不管而草草离开。于是,他主动向领导申请,多留在化验室两个多月时间,继续在那个“不见天日”化验室内的化验室里工作,直到完成设备调试后才安心地离开。

付出决定收获。米洪刚工作之初就形成的扎实、勤奋、有责任心的工作作风,成为他接下来取得各项成绩的“钥匙”。

2007年,南海西部油田对涠洲12-1 油田中块3井区涠四段实施注气开发,以解决涠洲组四段油藏地层压力下降、在油藏高部位形成次生气顶、生产井被迫关井的开发难题。米洪刚积极参与注气开发研究与实践中,首创了海上大规模注气形成重力稳定驱的开发技术。

这一技术“一篙撑活多条船”:针对常规非均质多层油藏气驱开发存在的油气流度差别大而造成的粘性指进、驱油波及体积小而影响采收率的问题,米洪刚带领团队通过室内实验和数值模拟验证,完善了气体的驱油理论,通过优化注气井位及速度,充分利用部分断块油田构造倾角大(达25度)的特征,发挥油气密度差异引起储层中流体运动规律和空间分布形式的改变优势,实现了重力稳定驱,大幅度提高了采收率。同时将涠洲12-1油田所在的北部湾盆地油田丰富的伴生气资源注入地下,形成地下储气库,避免了放空浪费。

6年前,他让一批达不到开发经济门槛的边际油田跃过“龙门”

2008年,米洪刚又挑起了南海西部多个油田的油藏研究项目,解决了涠洲油区多个边际油田因储量规模小而开发受阻的难题。

米洪刚运用自己平生所学及以往的实践经验,加班加点查阅相关技术资料,并于公司内外的相关专家商讨对策。功夫不负有心人通过融合海上油田探明储量规模、滚动潜力、产量大小、设施能力、生产周期5要素,以资源利用最优化和经济效益最大化为核心,提高现有生产设施利用率、降低开发成本,建立了海上复杂小断块油田群4种高效开发模式。

链延式。针对海上复杂断块油田不能独立开发,而已有生产设施能力(油气水分离、管输、电力等)有余量的特点,通过共享现有生产设施,实现经济开发的开发模式,该模式以涠洲12-1油田综合处理平台为根节点,使得10个小断块油田逐步链延开发,使该开发系统链延范围扩大到20公里以上。

扩张式,即在链延式的基础上,对复杂断块油藏滚动潜力大,储量规模在少数探井下难以探明,勘探开发周期长的复杂断块油田,采用大位移井、井槽扩充等技术进行扩边扩块,实现不断增储上产的开发,涠洲11-4N等7个油田储量规模,探明储量由初试申报的3904万吨增至目前的10587万吨。

递补式。当已有生产设施饱和,设备日益老化,通过新建主生产设施,与老生产设施实现联网互保,使油区年生产能力由250万方提升到400万方;保证了13个油田的安全稳定生产,直接开发投资节省5.6亿元人民币,并为今后的区域开发提供了富裕的依托开发能力。

移动式。当远离现有生产设施或储量规模小,不适合前三种开发模式小油田,变固定生产设施为可重复利用的移动式生产设施,进行移动式逐一快速开采。

这四种模式大大降低了边际油田的经济开发门槛,使得不少边际油田跃过经济开发的“龙门”,实现经济开发。数据统计,目前南海西部海上复杂小断块油田开发总体成本比使用该模式前降幅达20%-60%,使经济开发地质储量的门槛从2000万方下降到200万方以下。

4年前,他再接再厉,带领团队智献低渗油田斩获滚滚油流

2009年,另一个“烫手山芋”摆在了米洪刚面前——低渗油田文昌13-6油田开发。要知道,在当时低渗油田开发技术在国内是空白。

“前人经验少,我们就要自己开路!”米洪刚下定决心,潜心钻研,对海上低渗油气藏20多口井进行研究和试验。他深化研究低阻低渗油藏识别与描述是基础,明确了储层精细描述、找“甜点”仍然是海上开发低渗油气藏的关键,并总结出长水平井是海上低渗油藏提高产能的有效途径,不同完井方式对低渗油藏的产能有重大影响的观点。通过探索,米洪刚确定了海上低渗油田的开发关键问题。

“文昌13-6油田是海上第一个整体开发的海相低渗油田,作为该类低渗油田开发的试验区,推动一系列海上低渗油田创新性实验。”经过全面考虑、大胆创新,并在设计试验中积累经验技术,米洪刚总结、探索出一套海上低渗油藏开发技术。

在提高产能试验中,米洪刚安排长水平井、多枝导流井、多底井提高产能对比,并预留压裂设施空间,为后期可能实施压裂试验提供条件。为进行补充天然能量试验,他在计划中预留了空间以备能量不足时注水,届时实验该类储层注水效果。若试验成功,可利用预留井槽,经济效益非常可观。此外,他还安排低渗有关的资料获取及动态检测内容,从而把握该类储层开发规律及生产特征,为后续研究积累素材和经验。

这些技术的提出和应用,使得文昌13-6成为我国海上第一个整体开发的海相低渗油田。

2年前,他在合作油田涠洲6-12的开发中为我方争取了最大权益

开发自营油田的同时,米洪刚还参与一些外国公司的合作项目。

2002年由洛克石油公司等合作方勘探发现涠洲6-12油田,储量少,单独开发达不到经济指标要求。“勘探发现前几年,中外双方持续推进开发研究和商务谈判,始终没找到有效动用的办法。”米洪刚说。该油田如不能投入开发,合作方投在这里的大量勘探资金就等于打了水漂。中方有能力却不能独立开发,只能眼睁睁看着油气资源沉睡海底。

为打破僵局,探索最佳的合作模式。由米玉刚与同事们一方面在技术上着手,论证合作开发模式的不同可能性,另一方面深入探讨与外国公司合作的方式,商讨并制定了与洛克公司谈判的计划和策略。

“基于该油田独立开发没有经济效益的事实,我们明确了要实现经济有效开发,就必须依托我方已开发油田设施及配套资源,依赖于中方的的管理和区域生产、协调经验的观点。我们有信心、也有能力利用我们现有的资源开发好这个油田。”米洪刚说。

2009年春节后,新履任的洛克公司首席代表Morris来到湛江,谈判再次启动。经过双方多个回合的谈判协商,洛克公司接受了中方代表提出的由中方担任作业者,对油田进行勘探开发和生产管理的建议。

在开发阶段,米洪刚等中方人员又提出了多项创造性的合作模式,包括一揽子承包合同条款利用我方现有的一揽子承包合同条款免去烦琐的商务谈判麻烦,建成 “涠洲12-1”综合处理平台解决涠洲海域现有油气处理设施不足的现状等,都得到外方的肯定。

在我方的积极推进下,涠洲6-12油田各项施工在短短一年半时间里就全部完成于2013年4月投产。而按照常规,一个油田从ODP获得批准,到具备投产条件,一般需要2-3年。

分享到:
(责编:徐伟峰(实习生)、曾伟)




注册/登录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使用其他账号登录: 新浪微博帐号登录 QQ帐号登录 人人帐号登录 百度帐号登录 豆瓣帐号登录 天涯帐号登录 淘宝帐号登录 MSN帐号登录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