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冰同志介绍
曹冰,男,汉族,1967年12月出生,中共党员,研究生学历,高级工程师,现任中海石油(中国)有限公司上海分公司研究院沉积首席兼专题研究室室主任。自参加工作20多年来,曹冰同志一直致力于科研一线石油勘探及地质研究,承担和参与目标评价及论证井位40余口,主持并参与国家、总公司和局级重点科研项目28项。
【梦的起点】
曹冰出生在广东省的一个小山村,当一名地质员是他儿时的梦。年幼时,他经常看到野外踏勘的地质队员从家门前经过。虽然小小年纪并不知道地质究竟是做什么,但就是这样一群穿着大头皮鞋,背着帆布包,每天行走在荒山僻岭中,攀爬在悬崖峭壁上,挥舞着地质锤的人们在他幼小的心中种下了梦的种子。那时他便立志要成为他们中的一员。1984年,曹冰顺利的考取了江汉石油学院石油地质系。学生时代的他非常刻苦,每门专业课都取得了优异的成绩,这也为今后工作中取得的成果打下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四年的学习任务结束之后,曹冰被分配到了江苏石油勘探局地质调查处野外地质队实习。毕业后的他,第一次尝到了野外工作的艰辛。为了地震勘探施工需要,地质队员要进行前期勘察测量,通俗来讲就是“跑点”。每天要跑一条十几公里的测线,每条测线上包含着上百个地质点。这些地质点往往分布在人迹罕至的“野路”上,常听地质队员们说“看山走,走死人”,有时候虽然看似相隔几百米的两个地质点,中间却隔着一条难以跨越的河,没有桥,没有船,为了绕过去,他们常常要耗费一整天的时间。那段日子,几乎是没有时间概念的。每天,天刚蒙蒙亮他们就出发了,深夜赶回营地倒头就睡。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半年的艰苦磨练他们终于圆满完成了野外任务。艰苦的实践,磨砺了他坚毅的品质。凭借着丰富的野外经验、扎实的理论功底、高度的责任感和荣誉感,曹冰由一名实习员逐步走上了技术领导岗位。
【梦想起航】
2005年,曹冰来到中海石油(中国)有限公司上海分公司勘探部任资深工程师。当时的东海已沉寂多年,地质勘探面临资料匮乏,数据收集难度大,研究力量薄弱,经费短缺等困难。此刻上任,无疑是临危受命。面对复杂的局面,曹冰没有丝毫退缩,相反把困难当成历练,积极探寻走出困境的良策。初来新单位,为了弥补对探区资料不熟的问题,他每天把办公室当成家,反反复复研究已钻井的完井报告,对比分析成功和失利的原因,并且把前人做过的工作再亲自解释一遍,他常说只有自己动手做过的东西,才能铭记于心。凭着一股坚忍不拔的劲头,短短的一个月时间,研究区所有井的基础资料都装在了曹冰的脑中。为了尽快提井位上钻,他与勘探部几个新人艰苦打拼。通过对构造背景、断裂延展和砂体分布情况的细致研究,从油气源入手,逐一梳理过去的认识,运用沉积理论大胆提出了在大型反转构造带裙边“低幅微隆”具有更有利的成藏条件,西湖凹陷某构造存在东部物源,相较某洼陷具有更好的物性条件的观点。在这一新认识的推动下,当年他们便在该构造带落实和评价了7个目标,更有4个目标经总公司风险委员会审查获得入库。这一成就更坚定了大家获得勘探新发现的决心。
【梦的追逐】
随着东海油气事业的不断发展,2008年上海公司正式成立研究院。下设多个科室,曹冰任专题研究室室主任。他一上任便带领团队对研究区50余口井进行了单井沉积相重新认识和完善工作。众所周知,储层评价的时候通常需要做大量的基础数据统计工作。统计结果往往直观反映一口井的物性好坏,并且影响对整个构造的认识。为确保数据的精准,曹冰总是亲自把关审核。他对工作的态度是严谨乃至苛刻的。很多时候,一幅满意的连井对比图,常常要经他手修改十次之多。
正是在不断的积累下,曹冰带领的专题研究室利用几年时间,系统建立了研究区的沉积体系,绘制了全凹陷的沉积相图件,针对全凹陷进行了层位统计和校正,并且形成了自己的一套观点和认识。他提出了四大富砂区的发育位置及成因,归纳式的总结了:(1)洁净砂岩为深层储层保持较好的储层物性打下了基础;(2)强水动力条件下的粗粒砂岩深埋条件下依然能保持较好的物性;(3)以溶蚀孔隙为主的孔隙类型、以单峰为主的孔隙结构结构有利于保持较好的储集物性;(4)长石等铝硅酸岩溶蚀促进了次生溶孔的发育;(5)以石英为主砂岩储层减缓了成岩作用的进程;(6)异常高压保存了一定的原生孔隙;(7)中深层烃类早期充注,抑制了储层胶结作用等七个储层特色地质条件,这些特色条件都是储集层在深埋藏条件下依然能够保存比较好的储集物性的重要基础。在专题研究室扎实基础工作的支持和研究院上上下下不懈的努力下,终于,2013年,在凹陷反转构造带中北部获得的重大油气发现,上海分公司一举结束了东海没有商业性大型油气田的历史,得到了总公司领导的高度重视和大力褒奖。
喜人的成绩令大家振奋,但欣喜之余,曹冰并没有停留于现有的成绩,反而乘胜追击。他带领专题研究室在做好项目技术攻关和支持服务的同时,利用最新钻井资料,进一步对反转构造带深入研究。通过砂体形态和沉积层序的反复对比,证实了反转构造带中北部目标层位砂体厚度大,岩性粗,具备了大型储集体发育的沉积条件。与此同时,完善了浅水环境下的大型辫状河三角洲沉积模式。
继该构造第一口井测试获得高产气流后,为了落实产能,上海分公司首次对随后开钻的第二口井进行了一百多米连续取心。随之而来的岩心观察描述工作任务量可谓前所未有。新人们尚且经验不足,身为项目经理的曹冰果断带领新人们共赴月浦岩心库,连续多日吃住在岩心库,终于按时保质保量完成了任务。
【梦的光环】
近年来,随着公司的发展,大批高校毕业的新人涌入,专题研究室也成员倍增。曹冰深感肩上多了一份作为传承者的重任。平日里,他如同一个大家长,对年轻人和蔼可亲,关怀备至。一旦到了工作中却毫不含糊。他要求项目组每个月开一次例会 ,听取大家汇报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和新的思路,然后逐一提出意见或建议。并且希望大家在工作中深入实际,注重细节,对技术问题弄不懂不放过,不解决不罢休。在他的细心栽培下,2014年3名员工经过分公司考评获得了转正资格,一名员工晋升为工程师岗位,还有几个年轻人已经成长为能够独当一面的技术骨干,专题研究室也多次被评为“上海分公司四好项目组”。
成绩的背后是日积月累的付出。这些年来为了工作,曹冰没有精力照顾远在江苏扬州的妻子和女儿,即便是女儿高考那段日子,他也没有时间给予家人多一些的关心和陪伴。没有周末,没有休息,陪伴他的总是办公室里闪烁的显示器、跳动的鼠标、熟悉的键盘噼啪声和枯燥的数据。他知道选择了这份工作某种程度上就意味着选择了对家庭、对亲人的牺牲。由于长时间的伏案工作,他患上了严重的肾结石,疼痛发作起来冷汗直流。但那阵子正赶上某井储量评估,他硬是拖着病体继续坚持,直到评估结束才被同事送入医院。
荆棘与鲜花同伴。十年来,曹冰通过刻苦钻研和忘我的努力交出了一份份漂亮的答卷:2005年~2014年期间,他多次被局(公司)授予“先进个人”、“优秀员工”等称号,还被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授予“十一五”科技创新个人称号。他参与完成的科研项目,其中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5项、局(公司)级科技进步特等奖一项和一等奖四项、其他科技进步奖、优秀奖多项。
曹冰,一名普普通通的海油人,以实际的行动书写着对地质工作的热爱,用无私的奉献诠释着对东海油气事业的忠诚。他相信,只要坚持不懈,怀揣心底的油气梦想终究会在东海日出的地方勃发绽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