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军锋同志工作照
夜色深重,他依然伏身桌前,对着图纸和报表专注地分析和思考;身体疲乏,他依然奔走前线,探望不正常区块或油井,并及时“施治”。他就是长庆油田公司第二采油厂地质研究所所长刘军锋,今年41岁的他,从事油田地质开发工作已有17年。
1998年7月,从江汉石油学院毕业后,刘军锋开始自己的石油之旅。从事地质开发工作后,他常常天亮之前上班,天黑之后下班,常常为核实一项数据或制定一项措施熬到深夜,有时索性和衣睡在办公室里,他办公室沙发的扶手因为头枕已经有了一个明显的凹槽。常年的操心劳累,使他患上腰肌劳损、慢性胃炎等疾病,并因此遭到父母妻儿的“埋怨”跟“数落”,但是面对油田快速发展的机遇以及技术力量薄弱的现状,他毅然选择坚守岗位,将治疗一拖再拖。
2009年陇东油田矿权调整后,采油二厂油区面积大幅度缩减,年产从272万吨降至195万吨,因此重上200万吨便成为老油田的梦想。作为地质开发战线上的一名老兵,刘军锋主动给自己“压担子”,针对不同层位采取不同的开发模式,对风险较大的区块,坚持先评价后实施,坚持重点井、关键井必须到现场,观察录井及取芯情况,分析砂体走向、构造变化、油藏类型与控制因素,确定滚动开发的有利方向,适时调整钻井部署,提高钻井成功率。
油田要发展,储量是关键。然而,随着油田的逐年开发,优质储量的不足已经严重制约着油田的发展建设,寻找优质储量,这种“找米下锅”的过程漫长而细致。尤其是地处陇原深处的采油二厂,一万平方公里的矿权范围内大大小小分布着67个开发区块,作为“米粒”的探评井就分布在交错的川原梁峁中,每口井直线距离两公里,但要到达则要绕三五倍路程。为弄清每口井的含油量,刘军锋带领他的团队在井上一住就是一天。2009年秋天,刘军锋跟平时一样上井,不巧遇到阴雨,车辆没法前行,倔强的他决定徒步上山,穿过泥泞小路到达目的地时,鞋早已被泥巴糊得面目全非。顾不上饥饿,他直奔井口,以真实的产能数据为这一地区长6油藏储量的提交奠定基础。随着认识的提高、资料的丰富,西峰油田、华庆超低渗透油田相继被发现,提交的地质储量超亿吨。
找到优质“米粒”,如何“下锅”是油田开发的又一重要环节。2010年,在开发西峰油田西41区块时,遇到了油水关系突变的复杂状况。为及时掌握钻井第一手资料,刘军锋干脆搬到了钻井队上,与工人吃住在一起。首口水平井西平3钻井时,他在钻井平台上一守就是三天三夜,分析曲线变化,查看岩屑含油性,困了在凳子上眯会儿,饿了泡碗方便面,坚持将这口井打完,最终该井获5吨纯油,评价了水平井在该区域开发的可能。2009年以来,又陆续开发西41区、镇246区、山156、马岭长8等油藏,促进老油田原油产量持续攀升。
油田开发后,如何产更多油?采油二厂的区块有浅层的侏罗系也有深层的三叠系,有70年代开发的老油田也有新世纪开发的新油田,油层类型各异,地质特征复杂,开发年限不一,难度可想而知。面对挑战,刘军锋翻阅大量资料,从单井到区块再到油藏,认真分析研究,凭着一种不服输的精神,将油田递减率由14%降到12.5%,每年为企业挽回原油损失8万吨以上。不仅如此,针对油藏特征和开发特征,他既做指挥员又当战斗员,带领全所技术人员转变思路,大胆创新,创新应用“一区一块一对策”油藏管理法,探索形成“低电阻油藏识别”、“侏罗系微幅构造精细油藏描述”、“侏罗三叠并重、上下兼顾勘探、分层科学开发”等一系列针对性的开发技术对策,并以切实有效的“优化参数、合理流压、稳油控水、改善剖面、优化注水、措施挖潜”等技术措施,创下良好的产量成绩。2011年,采油二厂重上200万吨的梦想终化成现实;2012年,全年产油226.2万吨,实现超产2.2万吨;2013年,全年产油249.52万吨,较上年净增23.3万吨。如今,随着一个又一个高效区块的出现,采油二厂又迈开向300万吨战略目标挺进的步伐。
几分耕耘,几分收获。这些年,刘军锋潜心地质开发工作,足迹走遍油区的山峁沟壑,也走出了技术领域“一级学术带头人”的新路子,《提高出油井点滚动探明储量》等6项成果获国家级、省部级奖励,并有多项成果在油田公司、陇东油田推广应用,产生了较好的经济效益。此刻,他仍以毫不减褪的热情,投入油田发展建设的“马拉松”,用心淬炼石油梦,用心丈量人生路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