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照辉同志工作照
在祖国辽阔的土地上,有一群长年远离城市、与寂寞孤独为伴的人,他们历尽艰辛万苦、走遍崇山峻岭,为国家地质找矿事业无私奉献着,边照辉就是这支地质勘探大军当中的一员。他1985年参加工作,1995年任班长,2010年担任第一勘探局一一九队钻探机长,在地勘一线一干就是28年。
边照辉从小就在父辈的影响下深深爱上了地质勘探这一职业,他说:“国家开发矿产资源离不开钻探,干这一行虽然艰苦,但是意义重大,能成为一名地质勘探工人,我感到无比的光荣和骄傲。”
钻探工作条件艰苦,野外生活枯燥,文化生活贫乏,不少年轻人耐不住寂寞离开了钻机,可边照辉坚持了下来,。随着时间的流逝,他由小边变成了老边,虽然钻探工作的物质生活条件得到了很大改善,但地勘人依然要翻山越岭,忍受常人难以承受的痛苦。
边照辉至今还记得初到钻机,站在十几米高的钻塔下,他的心情是多么的激动。然而,一干起活儿来他才发现钻机生活是多么艰苦。初到钻机,他手持拧卸钻杆的链钳,没拧几下就感到双臂酸痛,然后又用长一米多、重十几斤的开管器,一头卡在螺母接头上卸钻杆,由于用力过猛,开管器的一端回弹到小腿上,钻心地痛,有时孔内泥浆压力大时,从孔口喷射出的泥浆溅得满身满脸都是。苦、脏、累还不算什么,冬天上夜班才是最难熬的,漆黑的夜晚伸手不见五指,听到一声“接班了”,就必须从温暖的被窝里爬起来,穿上冰凉的衣服,听着窗外大风刮着树梢的响声,推开门,一股寒风迎面扑来,赶紧缩一缩脖子,然后顶着寒风带着朦胧睡意,深一脚浅一脚地走向钻机……
山区交通不便,钻机设备入场更需要平整土地,修简易的道路,遇到下雨天,赶往钻机施工现场有时需要走一个小时的路,不知途中要摔多少跤,边照辉经常是满身泥水,满身是伤。山区没有通讯信号,不要说看电视,有时连手机信号都没有,大多数人在忙碌劳累一天后靠喝酒打牌打发时光。然而,边照辉总是抓住点滴时间学习钻探知识,写心得体会并且经常和领导、前辈、同事们交流,学习他们的工作经验,通过不断询问实践,慢慢地摸索他们的成功经验,避免风险。通过实践,他不断提高自己的技术水平。经过多年的学习和锻炼,边照辉从一名普通的钻探工人成长为班长,再到机长,逐步掌握了一手过硬的钻探技术,他带领的钻机成孔率100% ,无任何孔内事故和人身事故。
由于边照辉经验丰富,一一九队领导经常把一些“急、难、险”的任务交给他。他带领钻机在两年内连续打了五个深孔:甘肃庆阳1355米地质孔,山西交城1400米地质孔,山西沁水1254米地质煤层气孔,山西沁水1232米地质孔,河北曲阳1188米地质孔。
在甘肃庆阳这个地质孔中,地层复杂,孔壁坍塌严重,地下水量极大。边照辉四处咨询,查阅勘探资料,又去外单位钻机看泥浆调配,学习经验,终于掌握了适合西部地层调配泥浆比例的数据,他苦练泥浆调配技术,经过不断测试,结合孔内的实际情况,调配出每个孔所需要的泥浆,保证了孔壁的安全,为整个孔的顺利完成提供了有力的保证。
山西沁水的1232米地质孔,打到500米时孔内严重漏水,因为别的勘探队在该地区打过的几口井最终都堵报废了,大家也感到成孔的可能性不大,但边照辉觉得如果放弃将造成极大的损失,他召集大家进行研究,最终决定坚持堵住孔内漏水。边照辉带领大家每天工作到深夜,吃住在钻机旁边,随时掌握了解孔内情况。最后,他大胆往孔内输送烂帆布、松散石头。砖块等廉价材料,使得孔内堵漏略见成效,大家信心大增。后来,他们又把这些材料捆扎后输送到孔内,终于在孔内形成一道道滞留段,阻缓水流,最后用水泥、水玻璃封孔再压泥浆的方法,经过20天奋战,终于堵漏成功。
五个深孔的完成,使边照辉名声大震。但边照辉说,领导把这几个深孔交给我,是对我工作的莫大信任,只有安全高效,保质保量的完成任务,才能对得起单位的培养和领导的信任。
回想这么多年来走过的路,边照辉说“青春无悔,在地质勘探的道路上,我要更加努力的走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