榜样是一面旗帜,指引我们前进的方向;榜样是一盏明灯,照亮我们前进的征途;榜样是一股巨大的力量,给予我们无限振奋的精神。西安地调中心原主任李向同志、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海洋六号”调查船于彦江同志及航遥中心物探部野外队队长石磊同志的先进事迹让我们懂得什么是责任、什么是伟大、什么是坚韧不拔、什么才是真正顶天立地的地质人!
“以献身地质事业为荣、以找矿立功为荣、以艰苦奋斗为荣”的地质“三光荣”精神,是“地质之魂”。正是凭借如此深厚的奉献精神、创业精神与吃苦耐劳精神,将我国地质队伍打造成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的英雄先锋。李向同志、于彦江同志、石磊同志,就是践行“三光荣”精神的好榜样!他们放弃舒适的生活,执着于祖国的地质事业,足迹或踏遍高原山川、或航行于惊涛骇浪、或飞翔于蔚蓝苍穹,支撑着他们的正是深厚的地质情结和有此理想、追求、奉献的“三光荣”精神!
我们不仅对他们肃然起敬,也不禁想到了我们身边的好党员、好同事、好战友——天然气水合物调查室的一群可敬的“80后”科研团队,他们虽然年轻,但满怀一腔地质热情、为祖国勘探开发“可燃冰”事业默默奉献的优秀青年人才。
2013年9月 科研团队在祁连山木里地区进行岩心复查
刘晖同志,1981年出生,2011年从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博士毕业,进入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工作,后随整个天然气水合物调查研究团队从矿产资源研究所成建制调入中国地质调查局油气资源调查中心。大家平时多用“内向”、“腼腆”来形容刘晖同志,但他对地质工作的热情、对水合物室日常工作的贡献,大家有目共睹,无不竖起大拇指。他科研能力极强,以第一作者发表SCI及中文核心期刊等论文12篇,作为第一负责人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祁连山钻探区天然气水合物储层结构特征研究”、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祁连山冻土区天然气水合物气源岩特征及形成过程”及“祁连山及邻区天然气水合物钻探试验井单井综合评价”等项目多项。同时,他对工作充满热情,在担任水合物调查室办事员期间,他将处室日常工作处理的井井有条,不论是仪器设备采购、设备领取,还是月度工作总结与计划,他都能完成得很好,获得同事的好评与称赞。
又至一年“野外季”,刘晖同志与同事们一起奔赴海拔4000米以上的祁连山地区开展天然气水合物科学钻探工作。在2013年在野外工作期间,刘晖同志及项目组成员始终遵循“安全第一”的方针,但是意外还是发生了,刘晖本人不慎被一条野狗咬伤,与此同时,一位同事因高原反应强烈,难以继续在野外一线工作。刘晖同志顾念同事安危,不顾本人高原反应和野狗咬伤的危险,毅然决定陪同该同事从木里到西宁进行身体检查,随后护送该同事安抵北京,待确认安全后又独自匆匆返回野外一线,继续开展野外调查工作。
刘晖结婚时还在念博士,没有婚纱照,没有钻戒,也没有蜜月旅行,是典型的“裸婚”,妻子王升兰没有半句怨言,全心全意地支持他的学习和工作,精心照顾他的生活。然而,作为丈夫,刘晖始终觉得亏欠妻子。他深知,蜜月旅行是每一个女人心中的梦!他一次次地对妻子承诺,野外回来后一定补上,但一年复一年,这个承诺却始终没有兑现。在刘晖和妻子王升兰结婚5周年的纪念日到来之际,他想在这个特殊的时刻给妻子一个惊喜,原本想趁着项目短暂的野外休整,陪她出去旅游一次,不去爱琴海,不去大堡礁,也不去马尔代夫,只是到距离工作地点最近的西藏,为的是尽量减少对野外工作的影响。然而,因工作的需要,他不得不再次无法兑现承诺。面对妻子,除了内疚,还是内疚,他更愿以祁连山地区可燃冰和油气事业的重大突破来报答妻子!目前,他正与同事一起,顶着瑟瑟寒风,冒着鹅毛大雪,复查油气显示,厘清地层层序。
2011年 科研团队在帐篷开展野外临时党支部活动
王平康同志,1983年出生,2009年硕士毕业后,进入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工作,后随整个天然气水合物调查研究团队调入中国地质调查局油气资源调查中心,开展祁连山、羌塘盆地等地天然气水合物调查研究工作。他以第一负责人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祁连山冻土区天然气水合物成藏体系中‘裂隙型’铁硫化物成因及其指示意义”以及其他类别项目多个,在SCI及中文核心期刊发表论文多篇,是一位非常优秀的青年业务骨干。
2013年5月24日,王平康无暇顾及刚出生的儿子,与项目组成员一起前往羌塘盆地最北部的半岛湖地区进行野外调查,在海拔5100m的一线岗位上硬是坚守了5个多月。为保障各项工作保质保量完成,他中途没有回家一次,照顾孩子的重担全部落在妻子刘娜身上。在妻子和儿子最需要他的时候,他坚守在羌塘盆地这个异常艰苦的无人区。作为父亲,他愧对儿子;作为丈夫,他没有陪伴在妻子身边,守护着儿子成长。王平康的妻子刘娜对他的工作非常支持,让他安心工作,她和儿子等王平康平安回家!金秋10月,北京还是风和日丽、红叶满山,羌塘盆地却早已是冰天雪地、寒风凛冽。就在其他同事和家人团聚、举杯共庆佳节之时,他却毅然选择坚守在雪山脚下,为了羌塘盆地天然气水合物研究而无私奉献着。
这一“80后”团队中还有庞守吉、张帅等一批特别能吃苦、特别讲奉献的年青同志。庞守吉同志,1982年出生,2012年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博士毕业。庞守吉自2009年研究生学习期间起,便一直坚持在祁连山、羌塘盆地的天然气水合物调查第一线,在雪域高原间挥洒着青春的汗水,慷慨激昂中奉献青春的正能量。
张帅同志,1987年出生,2012年硕士毕业后加入水合物项目组,将所学的油气成藏理论迅速融入到水合物研究之中,已发表中文核心期刊论文多篇。作为北京人,张帅与项目组成员一起奋战在荒无人烟的藏北高原,两年内累计野外工作时间已近十个月,是个不折不扣的年轻“老西藏”,并利用空闲时间,组织项目组成员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定期召开野外学术沙龙交流活动等。
中秋、国庆佳节已过,然而刘晖、王平康、庞守吉、张帅等“80后”团队成员却继续奋战在雪域高原,奋战在“可燃冰”调查第一线,难以回来和家人团聚。他们舍小家、顾大家,愧对家人,不辱使命,以“艰苦不怕吃苦,缺氧不缺精神”的斗志,默默地为“可燃冰”的勘探突破贡献青春,为实现“中国梦”添砖加瓦!
这是一群可敬可爱的“80后”,是我们身边的典型、学习的榜样!他们扎根一线,弘艰苦朴素之固意,谱求真务实之新章,用青春和汗水奏响雪域高原上嘹亮的“寻冰”之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