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时政>>时政专题>>寻找最美地质调查队员>>中央管理地勘单位>>中国地质调查局

王天刚:境外地质调查探路者

2014年12月11日14:40    来源:人民网-时政频道    手机看新闻

为了响应国家“走出去”的号召,为了实行我国矿产资源“两种资源,两个市场”的战略,伴随着2013年境外地质调查院的成立,中国地质调查局南京地质调查中心的境外地质工作逐步走上正轨。虽然在成立之初,境外院面临着起步晚、基础弱等诸多问题,但是部门全体人员团结一致,奋发向上,开创了南京地质调查中心境外地质工作的新篇章,而一直从事大洋洲地区地质调查工作的王天刚便是其中的佼佼者。

2011年7月,王天刚从南京大学毕业,获取博士学位。他博士论文的方向是我国秦岭地区的铅锌矿床成因研究,在毕业前夕选择工作时,他本来可以选择更为安稳的教师工作,但是为了更好地将所学的知识付诸实践,报效祖国,他最终选择了从事基础性的地质找矿工作。刚参加工作,他便被分配到浙闽松政地区的矿产资源远景调查工作中,这对之前从事典型矿床成因研究的他来说是一个全新的领域。于是,他开始熟悉填图系统,掌握调查规范,一切从最基础的知识学起,并谦虚地向有经验的同事请教。即使是一些简单的工作,他也会一丝不苟地完成,这也为他后来从事境外地质调查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完成了在浙闽松政地区短短一个月的野外工作后,王天刚又投入到另一个全新的工作领域——境外地质调查中。这项工作对于长期从事国内地质工作的人们来说是完全陌生的,不同的地质背景,寥寥无几的参考资料,更没有前人的研究成果可供参考,一切都是从零开始。在这些困难面前,他没有气馁,而是与项目负责人积极配合,虚心地向其他单位从事境外工作的专家请教工作方法,向所内的老专家请教编图建库要求,使得项目工作逐步走上正轨,并最终出色地完成了项目任务,并在2014年初作为主要策划人之一完成了《大洋洲地区成矿规律研究》论文集的编辑出版工作。这一切成果的取得都离不开他作为一名地质工作者迎难而上、坚持不懈、勇攀高峰的职业精神。

2013年,南京地质调查中心境外院在巴布亚新几内亚启动了自该院成立以来首个国际合作地质调查项目。巴新自然资源得天独厚,矿藏丰富,但国家整体贫困落后,治安混乱,抢劫、伤人等暴力事件时有发生。王天刚作为该项目的中方负责人,与巴新方面合作进行野外工作。在得知未来两个多月时间内他将独自留守巴新,与当地人一起进行野外工作的时候,他毫无怨言,毅然挑起这副重担。2014年初,当人们结束了一年的辛勤工作,纷纷踏上回家的路程,迎接农历新年的到来时,遥远南半球的海岛上,他依然坚守在工作岗位上,一路披荆斩棘,沐风栉雨,在地形崎岖的新几内亚岛屿上以雨林为寝,在未知的征途中,不懈探索。在随后的野外工作中,他克服了很多国内不曾遇到的挑战,凭借良好的沟通能力、扎实的业务水平和坚忍不拔的意志,他很快和巴新的伙伴们打成一片,建立起深厚的友谊,并且出色地完成了项目的野外采样工作,为双方今后长期的合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2014年4月底王天刚同志圆满的完成了工作任务,回到了日思夜想祖国、回到了日日记挂亲人的身边。他没有给自己留取调整时差的时间、没有去修剪那都可以扎起小辫子的头发就来上班了。当领导和同事们问及到他在外工作的情况时,他总是用同样的一句话回复大家:“任务完成了,一切都还行”。轻描淡写简短而朴实的话语体现了他不畏艰苦、踏实肯干、勇于担当、无私奉献的精神。南京地质调查中心在大洋洲地区的境外地质调查工作从无到有,不断发展壮大,离不开这两年内王天刚的努力和坚持,正因为如此,他被评为南京地质调查中心2013年“年度先进工作者”。

“桐花万里丹山路,雏凤清于老凤声”,南京地质调查中心的年轻的境外院和同样年轻的地质工作者,为了确保国家矿产资源的安全供应奔赴遥远的南半球的巴布亚新几内亚、秘鲁、巴西等地,他们白手起家,不畏艰险,勇往直前,为早日实现我们的中国梦而奋斗不息。

分享到:
(责编:徐伟峰(实习生)、曾伟)




注册/登录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使用其他账号登录: 新浪微博帐号登录 QQ帐号登录 人人帐号登录 百度帐号登录 豆瓣帐号登录 天涯帐号登录 淘宝帐号登录 MSN帐号登录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