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人民微博
人民网>>时政>>时政专题>>寻找最美地质调查队员>>中央管理地勘单位>>中国地质调查局

王嘹亮:为祖国需要而奋斗

2014年12月11日14:01    来源:人民网-时政频道    手机看新闻

扎根基层 追逐梦想

提起王嘹亮,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无人不知,不仅因为他是广州局的第一位博士,有着突出的工作业绩,人们还知道他是一位“永久”牌的博士。1993年7月,在硕士研究生都非常短缺的年代,王嘹亮从长春地质学院获得了古生物学及地层学博士学位,摆在他面前的道路有多条,可以到大学教书,也可以继续博士后研究,还有不少高层次的科研部门也向他发出了邀请。

但当时,王嘹亮认识到:21世纪是海洋的世纪、海洋地质领域大有可为。这个瘦削、带副眼镜,满脸书生气的湖南小伙带着对海洋的梦想,怀着在海洋地质专业领域有所作为的理想,选择了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在基层从事海洋地质科学研究工作。

他孤身来到广州,当时,这个局经济处于低谷,曾经陷入到眼看着到手的争收项目,就是拿不出钱购买油料,而无法出海执行任务的窘境,工资也时有拖欠,职工大病得大家接济治疗。住房更是非常紧张,这个准备扎根的博士就在办公室里住了1个来月。局里想尽办法为他在单身楼解决了一个单间,他把妻子儿女接了过来,一家挤着住了下来。慢慢地,10年过去了,在他的后面,相继有一些博士“飞”来了,但在相对艰苦的工作和生活环境下,一些博士“飞”走了。但王嘹亮留了下来,他早已经投入了紧张的海洋地质调查与科研工作中,无暇他顾。作为到广州局的第一位博士,王嘹亮得到了重视。走上工作岗位不久,他就承担了科研课题,为了弥补自己在实践经验和海洋地质知识的欠缺,尽快适应新的岗位,他大量地查阅地质资料、翻阅以往的调查报告,拼命的工作、学习,加班成为他的习惯,生活简单而充实。

谈到这些求学和工作经历,王嘹亮动情地表示:“是国家改革开放的好政策,给了我求学工作的机会。是飞速发展的中国经济对能源的旺盛需求,给了我施展才华的平台。20年的时光里,我赶上了中国地质事业发展的黄金年代。”作为一个成长于拥有中国传统文化深厚积淀的古老土地上的学者,他睿智、儒雅、有担当,二十年如一日,坚守在地质研究一线,默默地为海洋地质、富饶海疆与国家的需求奉献着青春和汗水。

探索未知 永无止境

科技发展日新月异,就像他当初从一个非常贫困的小山村走向海洋一样,王嘹亮广泛涉猎新的研究领域,不满足于现有的领域,从中国海到国际海底区域,他不断挑战未知世界,在探索、研究的过程中,不断地寻找工作的乐趣,他的视野变得更宽、更广了。

1996年12月,王嘹亮参加了由俄罗斯院士在北京主办的“富钴结壳调查与研究”培训班。深海富钴结壳资源研究,这个新的领域吸引了他。他注意到,深海研究不仅是地球科学发展所需,也是保障国家战略资源安全的需要。当时,我国对富钴结壳的研究还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这将不可避免地影响到我国的深海资源利益。

从1997年开始,王嘹亮就涉足大洋多金属矿产勘探研究领域,连续3年,共有20个月参加大洋调查航次工作。动则半年的海上调查是十分艰苦的,遇上大的涌浪,寝食难安,坐卧不宁,吐到黄胆水出来是很平常的事。有了心里准备上船,王嘹亮还是没法抵挡无情的风浪,该吐还吐,几乎天天是食不甘味,连喝水都难受,不到3个月,本就瘦削的身体又消瘦一圈,首席科学家都动了赶他下船的念头。但是王嘹亮硬是“只要能站得稳,坐得住,我就得坚持工作。”咬牙全程坚持下来,到后来习惯了,在后甲板值班释放与回收取样设备,做地质描述,室内显微镜下鉴定沉积物组分、多波束测量值班等。慢慢的,对风浪或者是有点适应了,实际上是已经麻木了,在6级风下基本能坚持各项工作。

几年的大洋调查工做,王嘹亮体会到了国际海底资源争夺的激烈态势和我国在该领域的明显差距。1997年,他向中国大洋协会申请了富钴结壳基岩研究课题,随后又参与了大洋富钴结壳勘查规程及规范的编写。他在国内最先开展了富钴结壳基岩与结壳成生关系研究,为后来的富钴结壳成藏模式建立提供了重要依据。他参与编写的有关规程和规范也已作为我国富钴结壳勘探的重要指南。

2008年,王嘹亮作为项目负责人向国土资源部立项申请了“南海北部中生界油气潜力与战略选区”项目。我国海域已开发的油气均产自新生代盆地,海域中生界还是未知领域。勘探技术、勘探思路、分析方法技术都需全面创新。王嘹亮与项目组成员一道,联合了国内相关优势单位和专家,精心组织部署,在地球物理采集与处理技术上攻关,在重磁震联合反演上发力,在海陆结合上突破,经过2年多的系统工作,初步圈定了南海东北部中生界分布范围,大致查明其沉积演化历史,推断其较好的油气前景,指出了下一步有利的勘探区域。同时,形成了适宜的勘探技术。通过本项目的工作,为后续我国海上油气战略选区,为国家海上油气调查工程布局奠定了坚实基础。

2005年-2009年,王嘹亮积极投入到CCOP-丹麦油气能力建设国际合作项目中,首次与越南合作,将莺歌海-红河盆地作为案例区,通过中越地震剖面拼接解释,中越联合陆地考察和系列专题研究,整体性地研究了莺歌海盆地的地质构造特征、油气成藏条件,CO2分布规律及在油气开发中的影响等。该项目首次开启了中越海域敏感区域敏感领域研究的先河。

这些年,王嘹亮还不断涉足新的研究领域,他主持了国家重大基础学科研究(973)项目的一级课题《“暖池”形成和演变的构造控制及其沉积证据》,还参与国家高科技研究发展(863)计划“长排列大容量震源地震采集技术”,国家重点基金项目“南海北部陆坡区深水沉积物牵引体的时空分布及形成机制”,“南海北部陆缘张裂过程的关键时段与构造转折过程的深部约束”等研究。

油气勘查 建功立业

1994年,王嘹亮参与了我国南沙海域油气勘察国家专项。他先后承担了沉积特征和地层分布研究两个课题,参与了盆地油气资源评价项目。王嘹亮说,在学校未接触过海洋石油调查与研究,对于南海,又是一个全新的地区,起步不易。在那些年里,他没有了一切节假日,不仅放弃了一次次的探亲假和工龄假,甚至连大年初一都在办公室工作,每天晚上都要学习至深夜。他一头扎进了浩如烟海的南海地质、地球物理资料中,投入到地震资料解释的观摩学习里。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历经数载时光的积累和磨砺,王嘹亮建立了南沙海域的新生代沉积地层序列,系统对比了区内重要地震层序,确认了主要地震反射界面的地质属性,分析了新生代沉积演化史。他首次编制了各时代区域沉积相平面图,指明了储层、烃源岩发育有利沉积相带,为南沙海域油气资源评价提供了重要的基础资料。同时,他还发表了一系列沉积学方面的研究论文,关于南海南部新生代古地理环境演变研究成果被评为1995年全国沉积学大会优秀论文,并入选第30届国际地质大会口头宣讲报告。

到1998年3月,王嘹亮作为专题负责人承担的“八五”国家一类地勘专项科研专题“南沙海域万安盆地新生代沉积特征研究”,报告被评定为优秀科研报告。他参与研究的国家“八五”重点攻关项目“南沙群岛及其邻区重点盆地分析和油气资源”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一等奖和国家“八五”科技攻关重大成果奖。他作为研究骨干参与编写的“南沙海域万安盆地油气普查与评价报告”被地矿部评定为优秀地质勘探报告。1997年他又参加了“九五”国家重点攻关项目“南沙海区油气资源评估和勘探战略研究”,该项目2000年通过国家科委组织的专家验收,圆满完成了合同任务。

基于在南沙海域油气资源勘查与研究中的成绩,王嘹亮先后获得国土资源部科学技术成果奖一等奖2次,二等奖1次。在后续工作中,负责了中石油和中海油委托的南沙海域油气研究项目,为石油企业在南海开展油气勘探发挥了应有作用。参加了国家第三轮油气资源评价专项中南海南部新一轮资源评价工作,并获得广东省科技成果奖二等奖,被国家三部委评为先进个人。

2001年,王嘹亮开始负责南黄海油气资源普查与评价工作。南黄海面积广阔,勘探历史悠长,却是我国唯一没有取得油气突破的海域。在一批老地质学家的指导下,王嘹亮带领项目组立足新层位、新地区、新目标和新技术的勘探思路,以新的地球物理调查资料为基础,认定南黄海中、古生界普遍分布,在坳陷部位上覆中生代陆相地层,揭示了多类型的构造显示,初步评价了含油气远景。这些成果,为国家决策将南黄海列为油气战略选区提供了依据,主要结论也得到进一步证实。

2002年执行北黄海油气勘查任务,王嘹亮主要承担地质构造特征研究项目,重点研究北黄海构造演化、沉积特征与油气地质条件。在国内,当时对北黄海的油气勘探几乎空白,对其地质认识非常模糊。他们翻阅了大量文献资料,联合中国地质大学、吉林大学、成都理工大学、中国地质科学院等单位,以新采集的地质地球物理、地球化学资料为基础,联合攻关,圈定了盆地分布格局,推断了盆地性质与构造、沉积演化历史,结合地层充填特点,和油气生储盖条件分析,确认了有前景的勘探区域,为后续海上石油联合勘探奠定坚实基础。

2006年以来,王嘹亮潜心北黄海盆地钻探部署研究,该项研究旨在对未划定海域联合开展石油勘探,查明资源分布并推动共同开发。这是我国在未划界海域双边合作开展石油联合勘探的里程碑,为今后在争议海域合作开展油气勘探树立了典范,对于巩固传统友谊和稳定东北亚局势具有重要意义。

7年来,王嘹亮组织了一个庞大的高水平研究团队,联合了中石油东方地球物理公司、中海油上海分公司、中国石油大学、中国地质大学、吉林大学、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等单位专家,深入开展盆地地质构造、烃源岩和储层特征、钻井部署等方面研究工作,在有效烃源岩分布、储层预测、火成岩赋存状态等方面,取得了系列重要阶段性成果。完成7口井钻探,实现首钻见油目标;探索了基岩内幕、断崖扇、火成岩隐刺穿等多类型圈闭,基本查明联合勘探区块油气藏分布特点;在海域前中生界背景上发育的中生代断陷盆地发现油气,实现了海域前新生界找油突破,并积累系列技术与理论;获取了丰富的地质与地球物理资料,摸清了联合勘探区块油气资源规模;培养了一支海域中生界油气勘探研究队伍,一批博士硕士在油气勘探领域崭露头角。2012年,他因此被中国地质调查局评为优秀项目负责人,有两项相关成果获得中国地质调查局科技成果奖一等奖和二等奖。

安于清贫 知足常乐

在事业上,王嘹亮对自己是高标准、严要求。但在生活上,他实在是太容易满足了。

在这个普遍追求物质享受的社会,王嘹亮的生活还显得非常清贫。他得靠自己1个人的工资维持全家4口人的生活,老家还有年近90的母亲需要关照,岳父母也是长期的病号,少不了照顾。但他感激妻子随他从农村来到广州,为他挑起了家庭生活和照顾孩子的全部任务,这样,他才得以全身心得投入工作。

他安于清贫,把心思放在了工作上,对物质生活的要求很低,他说:自己家里有饭吃,有衣穿,有房子住,能维持基本的生活就够了。

1999年,单位集资建房,作为技术骨干,单位分配给王嘹亮一个指标,但是,一套房要拿出十几万,对于这个家庭来说,实在困难。他们只好把这个机会让给了别人。这个还带着浓厚湖南口音的博士朴素而有平静地说,“我觉得,凭个人的奋斗,能养活4口之家,已经很有成就感了。”近年来,很多职工都买上了小车,王嘹亮却连学车的念头都不敢有,他明白,买台车是一种消费,养车更是长期负担。他说还有两大任务,一是把小孩培养大,二是为妻子买份养老与医疗保险。

前些年,也常有同学、朋友劝他离开艰苦行业的地质单位,但他却深深的爱上了海洋地质事业,认准了自己的奋斗目标,依然那么乐观、开朗,整天埋头工作,心无旁骛,努力地攀登海洋地质事业的顶峰。

一位熟悉他的老专家赞赏地说:王嘹亮有一个特点,就是对事业的执着,也非常能吃苦,工作努力、拼命,整天都猫在办公室里,几乎每天晚上都能看到他在办公室加班。是的,在王嘹亮的生活中,加班已经成了他的习惯,他的生活简单而充实。

闲暇生活中,王嘹亮几乎没有什么业余爱好,他把这归结于自己在农村长大,就算在学校学会的打扑克,现在工作忙起来,一年也没有机会打上几次。他每天从家到办公室两点一线的生活,在别人的眼里或许太单调、寂寞了,但是,对于一心扑在海洋地质事业上的王嘹亮,却没有感觉到枯燥和乏味,在海洋地质研究领域,他认为自己要探索的还很多很多。王嘹亮总是说,自己这一代人是幸福的,因为在数十载的成长过程中,不仅经历了历史的巨变,而且体验到了盛事的涌现和个人心性的磨砺,并随着年龄和阅历的增长有了越来越清晰的目标——淡泊名利,却对精神层次的追求有着更深的渴望。

现在,王嘹亮是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海洋矿产地质调查所所长,带领一个近60人的高水平研究队伍,承担着海洋油气、天然气水合物和大洋多金属矿产调查与研究重任。王嘹亮说,作为当家人,就算全心身投入到工作中,也嫌时间不够,看到天然气水合物钻探和大洋稀土调查取得重大突破,看到一批批新人在茁壮成长,我觉得很富有,很有成就感,喜欢做的事也不觉得苦与累。

分享到:
(责编:徐伟峰(实习生)、曾伟)




注册/登录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使用其他账号登录: 新浪微博帐号登录 QQ帐号登录 人人帐号登录 百度帐号登录 豆瓣帐号登录 天涯帐号登录 淘宝帐号登录 MSN帐号登录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