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6月6日,北京西郊宾馆,国务院批准的海洋地质保障工程中的国家重点海洋地质工作——1:100万图幅海洋区域地质调查成果在这里进行成果终审。
评审会上,陈毓川院士、金庆焕院士和来自财政部、外交部、总参、国土资源部等有关部门专家组成的评委,在聚精会神地听一位女海洋地质科技工作者汇报其所负责的项目成果。她所负责的项目,国家投资上亿元,评审专家们都很慎重。汇报结束后,专家投票结果揭晓:她获得了94.4的高分。以严谨治学著称的院士对她的研究成果赞叹不已:非常好!接近完美!这位女海洋地质科技工作者,就是来自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年仅42岁的高红芳。
海洋地质工作作为理工科类行业,是男性的天下,从业女性比较少,而能在这一领域做出突出业绩的女性就更是风毛麟角。
高红芳,这个将海洋地质事业视为心中梦想的女子,工作仅仅十六年,就先后五次担纲主持完成了国家126专项、南沙油气调查、北黄海油气调查、海洋保障工程及国家级全球油气地质综合研究与区域优选专项等国家重大地质调查(研究)项目;主持国家一类重大地勘、科研项目9项;主持编写项目技术设计书8项,地勘、科研等项目技术报告11项;制定的技术方案和撰写的技术报告均得到国家主管部门的认可和好评;她还以主要研究人员的身份参加完成了2个国际地质编图项目、2个广东省自然基金项目的研究工作。公开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成为海洋地质领域的女学科带头人。
在逐梦的历程中,她也沿途收获了一串串丰硕的果实:中科院海洋地质学博士、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国家126海洋勘测专项工作先进个人、广东省女职工岗位能手、广东省直机关“三八红旗手”、中国地质调查局优秀青年、中国地质调查局优秀党员、广东省直机关优秀党员,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优秀党员、青年岗位能手、“九五”女职工双文明先进个人、中国地质调查局首批青年地质英才、广东省科学技术厅第一届特邀监察员。2012年,光荣地当选为广东省第11届党代会代表。
结缘地质 缘于“一本书”的浪漫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地质行业陷入事业的低谷之中,就在地质行业的人纷纷转行自谋出路时,18岁的山西晋城姑娘高红芳却在填报高考志愿时,不假思索地将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地质学专业作为了高考第一志愿。成绩优秀的她本可以有更多更好的选择,毫不犹豫地选择这一当时颇为“冷门”的专业,是因为这个豆蔻年华的姑娘心中怀揣着一个关于地质的浪漫梦想。
在父亲的影响下,高红芳从小就酷爱读书。在书海中遨游的她有着五彩缤纷的梦想。高一时,地质作家奚青的一本小说《天涯孤旅》将她深深地吸引住了:男女主人公在大漠深处的地质勘探生活与风沙扬起的爱情,在作家细腻的笔触下,艰苦的地质勘探工作充满了神奇和罗曼蒂克的浪漫色彩。
在那青春绽放的岁月里,因为这本爱不释手的小说,她的梦想定格在了地质工作上,从那时起,她就将从事地质工作作为了自己的青春梦想。
高考结束后,高红芳如愿以偿地进入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地质学系。入校以后,她才惊讶地发现:在这个以地质命名的综合性大学里,地质系居然是人数最少的一个系。更让她惊讶的是,全系121人中,只有16个女生!地质专业,女生成了珍稀的“大熊猫”,地质系被戏称为“和尚班”。她第一次懵懵懂懂地意识到:她所寻梦的地质王国原来是男儿的天下。
不过,初期的迷惑很快就被地质学专业特有的丰富多彩的野外实习生活给冲淡了。“我很幸运,遇到了一位好老师,他将书本上枯燥晦涩的理论都化作了实习时身处大自然中各种趣味横生的地质现象,引导我们去探索追寻地球的秘密。我觉得那些深藏在地球深处的秘密充满了神奇,我充满了好奇,很想去探索那些未知的神秘。”在回忆这一段经历时,高红芳的眸子发亮,似乎又回到了那个梦开始的地方。就是在那个时候,她不知不觉地,渐渐地,走入地质王国那个神奇的世界当中,并对探索充满了激情和新奇的求知欲。在导师的引导下,逐渐意识到地质工作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先行性、基础性工作,服务于经济社会的各个方面,她以自己今后能从事这样一项光荣而有意义的工作而感到自豪。
寻梦路上 柳暗花明又一村
寻梦的路上注定会有跌跌撞撞、磕磕碰碰。毕业后,高红芳的地质梦险些就被现实击了个粉碎。1994年,毕业了,她被分配到太原的一个冶金地质勘探队工作。那时地质行业仍处于不景气的“寒冬时期”。刚一报到,单位就说,现在没有活儿干,先回家休息半个月再说吧。高红芳带着一颗茫然的心回家待了半个月。回到单位,单位仍说,没有工作任务,先歇着吧,等有任务再说。“那要等多久呢?”她问。“那可没个准啊,也许一年都没什么活儿干。”高红芳陷入到深深的迷惘之中。那个关于地质的梦,似乎变得遥不可及。
“改行吧,你一个本科毕业生,还怕找不到更好的工作吗?”有人劝说高红芳。那时社会上改革开放正如火如荼地开展,急需高素质、高学历人才,本科毕业生在当时还被誉为“天之骄子”,科班出身的人在社会上谋求一份薪酬高的工作并非难事。而当时正处于“冰河时期的”地质行业中,科技工作者在无奈之中纷纷转行到地方上从事其他工作这样的事也并不鲜见。
高红芳陷入痛苦的纠结之中:改行,也许能获得丰厚的薪酬待遇,过上好生活。可是,她很清楚:自己最喜欢、最想干的工作还是地质。怎么办?是坚持梦想还是随波逐流?也许梦想的种子一旦在心中生根发芽,就很难再将它从心中拔走。几番思虑之后,高红芳听从了自己内心的声音,毅然回到地大,开始复习功课,准备考研。
填报志愿,她仍然坚持选择报考了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的煤油气地质与勘探专业。为了心中的那个梦想,她夜以继日、废寝忘食地紧张学习。考试成绩出来后,文化课成绩名列前茅,不过让她感到意外的是,导师给出的专业课成绩只有70多分。所幸,她还是以综合成绩排名第一的成绩抢到了导师那年唯一的招生名额。多年以后,她才得知:留英归来的导师对学生的挑选非常挑剔和严格,在导师的潜意识里:地质工作这一领域,是属于男生的。所以,导师希望那年那唯一的名额是留给男生的。
也许是骨子里有一种百折不挠的勇气,也许是血液里流淌着不服输的韧劲,入学后,高红芳“拼命三郎”式的学习态度和能吃苦、肯钻研的个性以及优异的成绩很快就让导师对这个硬闯入地质王国的女生刮目相看。高红芳用勤奋坚韧和不输于男儿的努力为自己做出了证明:女生也可以学得好地质专业,女生也可以干得好地质工作。1998年硕士研究生毕业后,导师亲自将这个得意门生推荐给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的总工程师。
广阔的海洋 让梦想花开
广阔的海洋,给了高红芳更大的圆梦舞台。就象她经常对新来的年轻人说的一样:“你要是喜欢、愿意干海洋地质,这里有得天独厚的条件,能接触到非常丰富全面的原始数据,还有项目的平台让你锻炼成长”。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宽松的工作学术环境给了高红芳实现梦想的平台。
“当时的工资说实话也挺低的,还不到700元,但我好象没有考虑太多。相反的,我觉得很快乐,因为我可以从事自己所喜爱的职业,可以干自己想干的事,这一点让我觉得很有幸福感,所以其他的都觉得不重要。”这是高红芳刚到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时的想法。
同时,她觉得压力也不小。海洋地质工作隔着海水,看不到表面的地质现象,与陆地地质工作相比更具有高探索性,而且,主要工作区域南海的地质情况又异常复杂。因此,工作初期,工作之外,她所有的业余生活就是“泡”资料室、图书馆,她几乎翻阅遍了所有能找到的有关南海的地质文献资料。对未知事物的探索和对疑难问题的挑战如同磁石,吸引她全部的身心,只要她安静地坐在桌前,全身心地投入到她的工作中,就会进入那种物我两忘的境界,在挫折与成功中,体验着苦恼与喜悦,体会那种“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探索的乐趣。
“梦想”是高红芳进取的动力。海洋地质工作国内起步晩,深水油气勘探、天然气水合物等海洋地质前沿项目,发达国家早于我国几十年前就开始开展工作。比如海洋油气勘探开采,我国只能在400米以内浅水区域勘探开采,而国外已经可以在2000多米水深进行勘探开采了。所以,海洋地质工作要达到先进水平、早出创新成果,必须要学习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而且当今科技知识更新日新月异,要实现自己的地质梦想,为国家海洋地质事业做出更大奉献,就需要不断地努力学习,站在前人的肩膀上起跳,这是实现自己地质梦想的捷径。
因此,在繁忙工作的同时,她几乎挤出所有空余时间努力攻读取得了中科院的海洋地质学博士学位,并通过社会考试取得了BFT(全国出国培训备选人员外语考试)高级资格证书。拥有精深的地质学基础理论,又具备了良好的外语水平,加上自身勤奋努力,使她的海洋地质工作能力如虎添翼,大展宏图。
在工作实践之中,作为国家投资上亿元的重点海洋地质项目的担纲主持,高红芳不容许自己有半点疏忽和闪失。海洋区调工作最大的特点是多学科融合,其中还涉及古生物、地球化学等高红芳并不熟悉的专业领域。她没有避重就轻,应付了事。“国家投资这么多钱,把这个任务交给我,不把这个项目尽最大的努力做好,我自己的良心这一关就过不去!”
要把整个项目做精做好,就必须全面掌握所有的相关知识。高红芳一边废寝忘食地查阅资料学习,一边利用坐车、吃饭等一切机会向单位的专业同事请教和探讨。这种刻苦严谨、一丝不苟的态度让她的工作成果得到了专家的认可和肯定。这些肯定与赞许,让高红芳更加坚定了自己的梦想:地质王国里,女性也可以驰骋纵横,遨游逐梦。
因为心中有梦 所以无畏艰险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海洋地质工作,一定要亲身参与到海上资料采集一线,才能对原始数据资料有更深入和全面的了解,才能让后续的研究工作更为科学准确。”这是高红芳坚持要出海的理由。
可是,行船跑马三分险。海洋地质调查,单调枯燥的环境,局促的狭小空间,出海作业历来被视为“铮铮男儿的天下”,很长一段时间里,海上一线工作都将女性拒之门外。2011年,作为项目负责人,在高红芳的坚持下,终于如愿以偿随船出海进行海上资料采集,进行质量监督。高红芳运气并不太好,海上短短一个月的时间,却经历了连续不断的4次寒流,这意味着调查船要经历“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的持续剧烈颠簸。
因为时间紧,任务重,采集工作24小时持续不断地进行。又一个寒潮来临,那天,风起浪涌。随着海风越刮越劲,海浪也开始越卷越高,本来就不大的调查船这个时候宛如风口浪尖上的一片树叶,一会儿被抛上浪尖,一会儿又被卷入浪底。整条船身不由己地剧烈颠簸,船里的人也跟着东倒西歪。船身摇晃幅度达45°,人连站都站不住了。深夜2点,颠簸变得愈加剧烈。剧烈的颠簸像坐 “海盗船游戏”,把高红芳险些从床上甩出去。一般来说,风浪大时,船底舱的颠簸幅度会稍弱些。但高红芳担心海况对资料采集的影响,还是坚持从底舱爬了上了颠簸最为剧烈的驾驶室。却看见船长为了不让自己甩出去,将自己绑在驾驶台的椅子上驾驶船舶航行。一个巨浪打来,高红芳摇摇晃晃几个踉跄,险些扑倒在地上,这时,一个一米多高的铁质垃圾桶被剧烈的颠簸一下甩飞,狠狠地砸在高红芳的脚上。还好穿着厚厚的劳保鞋,否则可能就粉碎性骨折了。事后回想,高红芳仍然有些心有余悸。
那次,剧烈的风浪颠簸让几位出海多年的老水手都躺上床上呕吐不已,船长打趣说:“看人家高博士一个女的,你们好意思吗,吃了这么多年的出海饭”。“晕船是人的正常生理反应,每个人肯定都会很难受,其实那时候我也特别难受,胃里翻江倒海,头脑晕沉沉的,但我觉得自己一定可以忍得过去。后来发现,意志力真的让这种反应减弱一些。”高红芳这样说。
多棱境下的高红芳
——“才华横溢,特别能吃苦,踏实肯干,爱钻研,勤思考,能担重担的一个难得的科技人才”。这是专家、领导眼中的高红芳。
——“和蔼可亲的大姐姐,平易近人,帮助我解决很多工作和生活上的难题,工作业务very good! 挺佩服她。”这是新来年轻人眼中的高红芳。
——“严谨!严格!一份报告涉及成千上万的资料数据,综合处理成三百多页纸,十几个人做,个个忙得“白加黑(不分白天与黑夜)”,可是别想应付了事。如果不按照她严格的要求认真去做,她不会让我们过关,会把我们逼得抓狂的,直到逼得我们做对、做好为止。不过,在她的“逼迫”下,我们才发现,原来我们是如此优秀,能做得这么好,呵呵”她项目组的同事这样说高红芳。
——“真诚朴实、端庄大气、沉稳睿智、善良正直,一个让人信赖,有些特别却又觉得离自己很近、很普通的女子”这是笔者眼中的高红芳。
“如果你想长期做一件事情,并且做好这件事情,那你得心甘情愿才行,如果没有发自内心的动力,你做不下去,也做不好”。这是高红芳对自己坚守地质工作最朴素真实的心声吐露。
因为怀揣着一个探索地质世界的梦想,因为将海洋地质工作当作一份所热爱的事业去执著追求,因为对海洋地质事业满腔的热爱,所以,工作中所有的苦与累,泪水与艰辛,困难与挫折,在高红芳看来,都是逐梦途中的别样风景。工作带给高红芳的,是在充满未知的领域中探索前行所获得的内心的幸福感。高红芳,这个因为梦想而闯入地质王国的寻梦女性,正是千千万万兢兢业业工作在地质工作一线的女性缩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