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小勇同志在工作中
一年300天以上奔走在野外,平均每天工作超过10小时,他始终无怨无悔地坚守施工一线;关键时刻显身手,成功解决施工难题百余次,他以精湛的技术和顽强的作风赢得广泛信任和赞誉;华北平原、茫茫戈壁、非洲沙漠,不管施工条件多么艰苦,他都执着坚守、坦然面对;获得全国地勘钻探职业技能大赛金牌,他以一位普通钻探工人的身份,站在代表国内钻探技术最高水平的领奖台上。赵小勇,用他20年如一日的不懈努力和默默奉献,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业绩,成为当代地质工人美丽的缩影。
“我知道自己最缺少的是知识,最需要的是学习。”
赵小勇的父亲就是一位老地质钻探工人,受其影响,上技校时,他毅然选择了钻探专业。1994年,23岁的赵小勇毕业分配。刚走出校门,一没技术,二没经验,两眼一抹黑,工地上很多工作根本插不上手,看着那些有经验的师傅从早到晚忙得不可开交,生性要强的他既着急又惭愧。赵小勇从小在农村长大,身上有着农村孩子朴实执着、不怕吃苦的劲头。谈到自己刚参加工作的那段日子,赵小勇说:“那时候也没有更好的办法,师傅们都忙得不行,没功夫教你。你只能抢着干活,越脏越干,越累越干,因为往往那些脏活累活里头蕴藏着知识和门道,你比别人多干一点儿,就可能比别人多学一点儿。”
就这样,赵小勇坚持在干中学、在学中干,白天跟有经验的师傅学习钻机操作,晚上在本子上记录操作要领。从钻机操作到设备检修保养,从液压大钳的使用到手柄操作,赵小勇一遍一遍地学,一遍一遍地练,直到把长螺旋钻机、岩芯钻机、水文钻机、旋挖钻机等设备的操作规程烂熟于心。正是靠着这份勤奋和努力,赵小勇迅速成长为技术骨干,并很快当上了机长。
“机器跟人一样是有感情的,你以什么方式对待它,它就以什么方式对待你!”
常年在野外施工,与赵小勇朝夕相处更多的不是亲人和朋友,而是一台台不会说话的钻机。无论是工作环节的需要,还是赶进度,加班加点是常有的事,有时甚至需要一连工作几十个小时,实在困得受不了,赵小勇就在机器旁眯一会儿。正是这一次次的“亲密接触”,让赵小勇与他的钻机设备结下了深厚的感情。多年来,赵小勇养成了一个习惯,那就是,在使用钻机前,他要对机器进行检修,加注黄油、检查钢丝绳是否完好、螺栓销轴是否破损等等。他说:“机器跟人一样,你以什么方式对待它,它就以什么方式对待你!要是平时不注意维护,关键时刻出了问题可能就是大问题。”
无边旷野,孤独在所难免。工作有了空闲,赵小勇喜欢守在他的钻机旁,他喜欢听到机器轰隆隆的声音。只要机器运转正常,他的心里就会感到平静,感到踏实。
“关键时刻顶得上去,这是作为机长义不容辞的责任。”
2004年,刚果(布)水源开发项目中,先前进驻的两个施工队伍因为大口径井未能成井而造成施工停滞,业主万分焦急中找到勘查中心。赵小勇临危受命,在对现场进行深入分析的基础上,毅然决定改装钻具、修改工艺,仅用4个月时间,大口径水井成井8眼,出色完成施工任务,为当地人送去了热切期盼的甘泉。
2008年12月,赵小勇带队到鄂尔多斯察哈素矿井井筒检查孔项目施工。当地风大沙多,昼夜温差大,最低气温零下28度。恶劣的气候环境给施工带来极大困难,合金钻具进尺慢、钻头寿命短、取芯率低等问题接踵而至。赵小勇根据多年经验,果断采用高强复合片钻头并配备了取芯工具,采用厚壁岩芯管,彻底改变了不进尺、丝扣损毁等状况。检3孔钻到160米深度时,发生了取芯器钻头脱落事故,为了抢时间拼速度,他利用报废的丝锥自制打捞公锥,顺利处理了孔内事故,恢复了正常生产。
2009年,北京地铁十号线知青路站、双井站施工过程中,由于地质条件恶劣,施工精度要求高,前期进入的单位施工中多次发生塌孔和埋钻事故。危急时刻,赵小勇站了出来,他经过细致的考察论证,最终采用先进的旋挖钻方法进行护坡桩施工,凭借多年的丰富经验,他硬是一次成孔!
“最遗憾的是,没能见母亲最后一面。”
工作中,赵小勇是个铁骨铮铮的汉子,能打硬仗,遇到困难总是第一个冲在前面。而生活中,他却是一个不善表达的人。2001年,儿子出生时,他正在河北平山热电厂扩建改造施工现场。听到消息,他兴匆匆地赶回家。然而却只在家里待了三天,就抛下体质虚弱的妻子和襁褓中的儿子,返回施工现场。他给儿子起名叫赵磊,他知道自己身为一个地质工人,平时没有时间照顾孩子,三个石头代表了他对孩子健康成长的期望,更表明他对地勘事业的深切热爱。这些年,赵小勇一心扑在工作上,几乎没怎么休过周末,更没有什么长假,是同为地质工作者的妻子独自一人承担起照顾老人、孩子的重任,而他对家里亏欠得实在是太多了。
让赵小勇永远无法释怀的是2009年。年迈的母亲因患食道癌做了手术,身体虚弱,时日不多。手术后,大夫告诉赵小勇,老人剩下的时间不多了,你们多陪陪她吧。然而,当时正是鄂尔多斯工地施工最紧张的时期,由于当地地层条件复杂,在钻机下到500米深时,岩芯提不上来,并一度出现了险情。一边是重病在床的母亲,一边是十万火急的工程险情,两难之下,赵小勇陷入深深的矛盾之中。当过多年村妇女主任的母亲非常理解地质工作的特殊性,她坚持让赵小勇回到工地。就这样,赵小勇依依不舍地离开重病的母亲,赶赴施工现场。临行前,他对母亲说:“等那边处理完之后,我会尽快赶回来陪您。”然而,这一走竟成了母子的永别。没过多久,正在指挥施工的赵小勇接到电话,说母亲病情恶化,让他赶紧回去。赵小勇心知情况不好,连夜坐车往回赶。等他凌晨四点赶到家里时,才得知母亲已于前一天的下午离世。
“人们都说百善孝为先,没能见到老人最后一面,这是我终生最大的遗憾。”说到这里,坐在面前的这个铁骨铮铮的汉子已泣不成声。
“成功就是发现自己的普通,用平常心,做平凡事。”
由于赵小勇出色的业务能力,一些私企老板以他工资数倍的高薪聘请他担任技术负责人,而他一直断然拒绝;单位准备提拔他做管理干部,他以自己是工人出身,胜任不了管理岗位为由婉拒。在赵小勇眼中,自己的工作是普通的,平凡的,他和千千万万地质工人一样,做自己的事,流自己的汗。他说:“这么多年,是组织一步一步培养了我,没有组织的培养就没有我的今天,我能回报组织的,只有踏踏实实地把每一项工作完成好。”
2013年1月,赵小勇创新工作室成立,该团队专门从事钻探工艺研究。这是一个地质工人辉煌后的再出发。通过大家共同努力,成立仅一年多,该团队研制的“安装在钻机上的自动变径成孔器”,即获得了国家实用新型专利,目前发明专利正在申请中。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多年来,正是凭借着对地质事业的热爱,赵小勇把钻探当做自己的毕生追求,先后参与施工国家、省重点项目20多个,施工优质水井上百眼,打桩上千根。近年来,赵小勇先后获得全国技术能手、河北省技术能手、河北省五一劳动奖章、河北省第三届能工巧匠、河北省首届突出贡献技师、河北省地矿局劳动模范等诸多荣誉和奖项,《中国国土资源报》《河北工人报》等媒体纷至沓来,地质工人赵小勇的先进事迹广为传播。
赵小勇充分继承和发扬了地质人“三光荣”、“四特别”的优良传统,勤奋刻苦、精益求精,不畏困难、果敢坚毅,热爱集体、甘于奉献。他用一名普通地质工人朴实无华、铿锵有力的行动表达着对地质事业无限的热爱和忠诚,在成就自我的同时,也为行业同仁树起了一座路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