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1月29日03:44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手机看新闻 字号
青海经济块头小,财政实力弱,但省委、省政府坚持“小财政办大民生”,连续5年财政支出七成以上用于改善民生,去年增至946亿元,占财政支出的75.6%。今年以来,几乎每次青海省政府常务会议都要讨论增加民生支出:新建城镇保障性住房11万套,支持改造农村危旧房2.5万户,安排以奖代补改造农户住房4万户……同时,青海捂紧公务支出的钱袋子,公车有旧不换新,精简会议,减少应酬,“有事办公室谈”成了干部的口头禅。
前些日子,从南京来西宁旅游的叶先生在微信上发了几张照片,取名为“见过的最朴素的省办公楼”。照片内容是上世纪60年代建成至今仍在使用的青海省委、省政府办公楼。叶先生不知道,青海玉树州委、州政府,现在还在抗震救灾时盖的板房中办公。
为了让百姓过上好日子,青海省政府甘愿过紧日子,去年压缩“三公”经费5%,又挤出2175万元投入民生。
提高民生指标:钱花得多了
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格尔木市的马秀兰有先天性心脏病,虽需常年服药,但她有大病保险,“在医院结算80%左右,低保户到民政局还能再报一部分。”
虽然今年以来面临财政收入增幅收窄等压力,青海仍集中财力用于改善民生:新农保和城居保基础养老金每人每月提高25元,达到110元,两项标准目前位列全国第一;老人高龄补贴范围从80岁以上扩大到70岁以上;义务教育阶段寄宿生生活费补助标准目前仅次于西藏,高于其他省份;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全省70多万农牧民将放下“羊鞭锄头”、告别“帐篷茅屋”,住进新房、走进企业,生活实现跨越式转变。
改变扶贫方式:钱花得准了
互助土族自治县双树村的扶贫资金按户入股、整体投资,以“合作社—基地—农户”模式养殖獭兔。贫困户在养殖场打工挣钱,年终分红得利,3年收入翻几番。这都得益于青海省推行的“精准扶贫”。
为改变一家一户“撒胡椒面”的扶贫方式,青海省将有限资金打包使用,把整村推进等扶贫项目审批权从州、市下放到县,八成扶贫资金直达县域,提高了扶贫精准度和有效性。
去年,青海省贫困人口实际减少21.3万人,超过计划的20万人。
扶持多种创业:钱花得精了
大学生创业者范志敏一度因贷款难几乎放弃。前不久,西宁市创新金融服务,推出“爱心贷款”,帮助范志敏等3名大学生创业者分别贷到5万元。
今年,青海省先期投入2亿元建立风险补偿金,对中小微企业、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贷款等产生的贷款损失进行补偿。近两年来,青海省发挥财政金融联动效应,抓创业、带产业、促就业,发放促创业就业的小额担保贷款累计14亿元。
《 人民日报 》( 2014年11月29日 04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