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北京11月26日电 26日,在人民日报社举行的“京津冀协同发展论坛”上,北京中关村管委会主任郭洪表示,京津冀协同发展不是产业转移,不是说北京不要的转移到河北、转移到天津,而是形成按照总书记的要求,形成协同创新和共同体,共同把创新这篇文章做好,把新兴产业蛋糕做大。形成创新共同体是搭建好一个平台,而不是三地之间互相挖项目,共同把这个平台搭好,来聚集整合利用好全球的创新资源。
演讲全文: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来宾,同志们,大家上午好。很高兴参加人民日报社主办的京津冀协同发展论坛,我想从三个方面向大家汇报中关村示范区在落实京津冀协同发展重大战略,共同推动形成协同创新发展共同体的认识和体会。
一,落实京津冀协同发展重大战略必须以协同创新为引领,共同谋划好转型升级、创新驱动的大文章。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是中央从建设创新型国家大局出发,重构性设计,大区域发展战略,先行探索现代化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大国家战略。近期,习近平总书记对京津冀协同发展作出重要批示,指出,京津冀协同发展根本要靠创新驱动,要形成协同创新共同体。我认为,我们领会协同创新共同体有三个方面,首先,京津冀协同创新共同体是命运共同体。当前,京津冀既面临生态治理的这一共同的难题,又各自面临个性化的问题,突出表现在北京的城市病治理,河北产能压减带来的经济转型、人口就业问题,天津投资驱动发展方式的转变等等,但是转型升级是三地共同的使命和任务,要解决当前发展面临的问题,就必须以协同创新引领协同发展,加强联动部署,实现创新资源、产业对接、比较优势的协同,从过去依赖要素投入、规模扩张的外延式的发展,转变为依靠创新、创业效能释放、创新驱动的内涵式发展,率先形成创新驱动的发展格局,为全国发展方式转变探索新路径。
其次,协同创新共同体是利益共同体。北京以现代服务业为主导,总部经济、科技研发优势突出,天津高端制造基础雄厚,河北在技术原材料产业占有重要地位,三地的产业差异性强,互补性强,创新合作空间和潜力巨大。通过强化创新对产业发展的支撑作用,集中打造一批新兴产业带,在支持新兴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做好存量产业优化升级的同时,把更多的精力放在新兴产业的增量层面上,共同做大做强新兴产业集群,打造创新驱动为根本的首都经济圈和我国新的经济增长极。我们理解,京津冀协同发展不是产业转移,不是说北京不要的转移到河北、转移到天津,而是形成按照总书记的要求,形成协同创新和共同体,共同把创新这篇文章做好,把新兴产业蛋糕做大。
第三,协同创新共同体是责任共同体。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和海上丝绸之路,是新时期我国主动融入全球经济体系的重大战略,一带一路历史性交汇于京津冀区域,要形成协同创新共同体,就必须立足全球视野和全球未来的坐标系,坚持高端引领,了解未来全球发展的制高点,吸引整合利用好全球的高端创新资源,构建大区域一体化的创新创业的生态系统和高精尖的经济结构,建设世界级的创新型城市群,成为代表国家参与全球科技经济竞争的前沿阵地。形成创新共同体了也是搭建好一个平台,而不是三地之间互相在那挖项目,共同把这个平台搭好,来聚集整合利用好全球的创新资源。
我汇报的第二个方面是发挥中关村示范区的示范引领作用,推动京津冀协同创新,这是中关村义不容辞的使命和责任,也是中关村广大创新创业主体发展的重大机遇。中关村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北京市委市政府的决策部署,主动推动与天津、河北重点区域之间的创新合作,初步形成了多主体、多层次、多领域的格局和态势。一是聚焦重点,以共建项目为抓手,开展优势合作。中关村已经与天津滨海新区、宝坻、河北的唐山、承德、廊坊、保定等区域建立了战略合作关系,务实推动了天津滨海中关村科技园、宝坻京津中关村科技新城、曹妃甸中关村科技成果产业化基地、保定中关村创新中心、固安大清河中关村科技成果转化基地等一批科技园区和产业基地建设,除此之外,根据各地产业基础和资源优势,我们配合北京市经信委和河北省工建厅共同支持建设张家口发展大数据产业,建设张北云计算产业园,积极支持石家庄建设集成电路封装测试和智能硬件产业园,同时中关村各分园也开展了产业对接,比如海淀园与秦皇岛、丰城与燕郊、滨海与宝坻、石景山园与廊坊开展了合作共建。
第二,政府引导积极推动创新主体合作。我们努力构建多主体参与的创新合作体系,支持企业、高校院所、产业投资机构和科技咨询机构、协会、联盟和服务机构共同推进非政府性的交流合作,促进区域和企业、机构间的互动和协作。目前中关村企业已经在河北设立分支机构1029家,在天津设立分支机构503家,一大批社会组织将他们的服务平台延伸到天津、河北。中关村科技企业家协会、物联网产业技术联盟、中关村智慧城市联盟、中关村智慧环境产业联盟都分别和河北、天津有关单位和地区开展了广泛的交流和合作,促进了很多合作项目的落地。清华大学与河北廊坊、秦皇岛、唐山等多地共建了研究院、科技园、研究中心。北京大学与天津、河北的合作项目超过了330个,并且与滨海新区共建了新一代信息技术研究院,与承德共建了研发中心,中科院北京分院在天津滨海高新区共建了电子信息技术产业园,与河北唐山共建了高新技术研究与转化中心,推动了30多个项目落地转化。一批科技服务机构,也加速了落户天津、河北,清控科创、天津东丽联合打造了孵化器三万平米,入住企业超过一百家等等。
第三,探索新模式,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作用。我们支持中关村发展集团联合有关的企业,探索政府领导、企业主体、市场导向、资金运作的模式,引导社会资本参与中关村科技园区咨询投资有限公司和中关村区域合作基金,通过“一司一基”模式,形成资本纽带,搭建合作、发展和服务的平台,引导创新资源的高效流动配置和新兴产业的合作布局,同时也通过资本结合,来实现利益共享。
我向大家汇报的第三个方面是,我们下一步在推动形成京津冀协同创新共同体提出了七个方面的抓手。构建京津冀协同创新共同体,构筑区域一体化的创新创业生态系统,中关村要在企业系统谋划。按照中央和北京市的决策部署,中关村示范区与天津、河北将以共建创新社区和成果转化基地等重点项目为抓手,围绕体制机制创新,吸引聚集全球创新资源,优化区域分工和产业布局等重点任务,协同实施七个方面的系列工程。一是,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点工程,打造体制机制创新高地。在国家支持下,三地共同开展国家科技创新综合改革试点。我们已经提出将中关村先行先试的政策延伸到京津冀重点区域的建立,已经被国家有关部门采纳了。二是实施创新社区共建工程。构建跨区域创新创业生态城,在区位优势明显、创新资源密集、产业突出的滨海新区、武清、宝坻、保定、石家庄、秦皇岛等区域共同打造一批创新社区,营造产城融合、宜居宜业的良好环境。推动创新要素在中关村与区域之间的加速流动。
三是实施跨区域特色产业带打造工程,统筹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和融合发展。围绕区域发展,产业发展的链条和产业特征,沿京津塘、京保石、京唐秦三条主要交通干道和曹妃甸、保定、廊坊、宝坻、石家庄等地建设若干特色产业基地,推动中关村相关领域科技成果落地转化,以点线形成布局合理、分工明确、区域联动、协同发展的特色产业带,同时我们积极支持社会资本带动大数据产业链布局,打造与中关村数据研发、张家口、承德数据存储、天津数据装备制造为主线的京津冀大数据走廊,也参与了京津冀智慧城市群的建设。目前像一些投资机构已经与阿里云等开展了战略合作,在北京建设了云计算加速孵化器,在张北大规模部署云服务,在天津落地,工业设计,当地成型。四是实施科技资源开放共享,形成科技创新网络,整合首都科技条件平台、中关村开放实验室科技创业资源,打造公共技术服务平台,高科技研发和成果转化服务平台,为区域企业提供服务。引导和支持中关村企业、高校院所,与天津、河北有关地区联合开展关键技术研发和技术标准探索,引导中关村产业技术中心等高端研发机构、大学科技园等创新创业服务机构与天津、河北有关区域设立分支机构。
五是实施科技项目联合攻关,新技术、新产品示范应用工程,促进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和新兴产业发展。围绕生态环境等污染治理,传统产业改造升级等重大关键问题,结合各地产业发展,民生改善、市政建设、公共服务等方面的需求,与三地联合开展一批重大科技项目攻关,共同确立智慧城市、节能环保、现代农业和示范工程,构建区域一体化市场,推动新技术、新产品跨区域的示范应用。六是实施京津冀人才圈构建工程,提升区域科技竞争力,充分发挥中关村人才特区的政策优势,策划开展中关村京津冀人才圈项目对接,中关村企业家经济行等活动,共同推动三地人才、实施政策相互衔接、人才工作体系的相互配套、人才资源市场相互贯通、人才发展平台相互支撑,促进人才资源的流动,逐步提升区域吸引和聚集人才的综合竞争优势。七是实施区域金融服务体系的构建工程,实施企业产业创新发展,抓住了国家七部委在中关村建设国家科技金融创新中心的机遇,围绕科技创新创业企业,首次融资、境外投资便利化、民间资本参与金融业发展、互联网金融等方面,推动科技金融政策创新,重点引导和鼓励中关村的有关金融和投资机构,包括一大批天使投资人和科技中介服务机构,特别是一些创新型的孵化器,在天津、河北有关区设立分支机构,加大对企业跨区域的并购和小微企业融资的支持,推动建立京津冀金融联盟。
以上是我从中关村示范区的工作实际出发,对落实京津冀协同发展重大国家战略,推动形成京津冀协同创新共同体的一些想法和认识。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