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片片土地都成方,还有那嫩江水往地里淌,一片片稻田插秧忙……大开发给我家带来了丰收,大开发给我家乡变了样,大开发改变了土地创造了历史,我要为你歌唱!”受益于土地整理的58岁的农民吴焕志,情不自禁地哼起了他自己作词作曲赞颂土地整理的歌谣。8年前,吉林省西部镇赉县的这片土地,还是一片几乎寸草不生的盐碱滩,而今却是一望无际的百万亩良田、每年为吉林省增产粮食达12亿斤,成为一座“粮食增产、生态保持、富民利民”的绿色丰碑。
土地开发整理,造福千秋万代。镇赉县位于吉林、黑龙江、内蒙古三省区接合部,地处松嫩平原与科尔沁草原交会地带,土地资源和水资源十分丰富,嫩江在境内流长111.5公里,流域面积1861平方公里,全县共有未利用地、宜农废弃地300万亩。因长期干旱,土地沙化、盐碱化状况日趋严重,自然环境不断恶化。生活在这里的人们只能面对滚滚南下的江水和一坝之隔的大面积焦渴土地倍感惋惜。
向盐碱地要良田,是当代吉林人造福千秋万代的“天字号”工程。依托该项目,镇赉适时作出大力开发水田增加粮食生产能力的远景规划,并被纳入全省增产百亿斤粮食的大规划中。经省国土资源厅等部门反复调研论证,省委、省政府决定将镇赉县作为项目区纳入西部土地开发整理范围,并得到国务院批复。2006年,贯穿镇赉境内的国家大型水利工程—“引嫩入白”项目开工建设。这项工程也成了审计机关重点跟踪审计的对象。
审计跟进服务,确保质量进度。为规范施工要求,确保资金安全和加快项目建设进度,使土地整理项目尽早发挥效益,2013年3月至5月,吉林省审计厅派出审计组,对吉林省西部土地开发整理重大项目镇赉项目区预算执行情况进行第三次跟踪审计。审计结果表明,镇赉指挥部基本能够按照国家法律、法规对项目实施有效管理,基本能够保证项目建设规范、有序地进行,财务、工程资料比较齐全,财务核算比较规范,基本真实地反映了项目建设情况。截至目前,建平、哈吐气区片工程规划功能和水利功能基本到位,水利工程的土方及建筑物、道路、土地平整等工程已基本完成。合计完成工程量为:渠系2493条,4135公里,桥涵闸等水工建筑物6267座,水井329眼;主干路129条、320公里,田间路580条、995公里;平整土地11.41万亩;完成渠道砼衬砌171.1万平方米;土地开发整理实际建设规模达到94.87万亩,其中建平区片47.13万亩,哈吐气区片47.74万亩。根据县国土资源局“二调”数据显示,两个区片新增耕地共计47.03万亩,其中国有土地20.28万亩,集体土地25.95万亩。
但在审计中也发现采用废止的定额标准编制投资估算,违规采用综合评估法评标,延期签订施工合同,监理不够到位等问题。并有针对性地提出加快项目建设进度,使土地整理项目尽早发挥效益;项目区加快项目验收工作,使项目早日投入使用;发挥监理单位作用,对项目进行质量、进度、投资、安全、环保等全方位监控;建立健全相应规范和管理办法等审计建议。
审计建议均被指挥部、参建单位和地方党委、政府采纳,针对工程建设不同阶段的具体情况,项目区管委会定期组织施工单位召开现场会议,逐个标段、逐项工程地进行检查。对发现的质量问题,立刻进行返工整改。同时,他们还全面加强安全生产管理,定期组织公安、国土、安监、质监、人社、电力等部门,深入开展安全生产大检查,发现隐患,及时整改。为保证工程质量,工程开工后,审计人员与工程技术人员同时进驻工地,进行全程现场监督,坚持做到严把“设计关”、“开工关”、“施工关”、“结算关”,促进了工程管理规范化,最大限度地保障了工程质量。
昔日盐碱荒滩,今日米粮成川。从“引嫩入白”工程白沙滩渠首出发,沿着境内90公里主干渠一路前行,由总干渠、干渠、支渠、斗渠、农渠五级渠道织成的四通八达的水系,如毛细血管贯穿镇赉县近百万亩平坦土地,润泽着这片昔日荒滩。举目望去,已完成衬砌的条条沟渠内,静静流淌着清澈的江水。渠间道路、桥涵纵横交错,是成方成块的平整田地。
经过5年的试验种植,大部分重度盐碱地都已经改良到中产田水平,平均亩产达到千斤以上,为项目区大面积盐碱地种植水稻提供了充分的科学数据。据测算,新增耕地和高标准农田全部建成并达产后,通过科技投入等相关改良措施,可增产粮食13亿斤,为全国每人每年多提供1斤商品粮;可新增产值13亿元,项目区内6万农民人均可增收8000元以上。(韩会田徐仰辉)
(来源:审计署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