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桐城市的“六尺巷”
新华网北京11月21日电(记者 卢俊宇)“六尺巷”位于安徽省桐城市西南一隅,是一条鹅卵石铺就的全长180米、宽2米的巷道。这条看似寻常的巷子,走完全程也不过四五分钟,却有着一段不平常的来历。
因为这里记载着一个真实的美好故事:清代康熙年间,文华殿大学士兼礼部尚书张英的老家人与邻居吴家在宅基的问题上发生了争执,因两家宅地都是祖上基业,时间又久远,对于宅界谁也不肯相让。双方将官司打到县衙,又因双方都是官位显赫、名门望族,县官也不敢轻易了断。于是张家人千里传书到京城,让张英打招呼“摆平”吴家,张英收书后批诗一首寄回老家:“一纸书来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家人得书豁然开朗,退让了三尺。吴家见状也深受感动,也让出三尺,从而形成了一个六尺宽的著名巷子。
18日晚间,中纪委监察部官网廉政文苑栏目发表《让人三尺又何妨?》一文,文章介绍了这段典故,意在告诫广大党员干部:做官先做人,做人先修身。
而紧接着19日媒体就曝出一则《一女科级干部辱骂小区保安‘看门狗’致其气绝身亡》的新闻,可谓做了最好的“反面教材”。身为安徽省教育厅的科级干部,郑某某驾车不走入口,偏要走出口,遇到保安赵宗伟正常履行工作职责,发生争吵并辱骂赵是“看门狗”,事发后不见道歉。目前她被停职,律师称如构成侮辱罪将承担刑事责任,也就是说,她脱口而出的一句骂,不仅断送一条命,还将改变自己的人生,毁掉两个家庭的幸福。
设想一下,如果这位女干部心中有“让人三尺又何妨”的气度,“保安身亡”的悲剧还会上演吗?
两者不同的是,前者事件双方都是官位显赫、名门望族,后者一方是“官”一方是“民”。想来在这位女干部心里,自己既然是个“官”,小区保安的“地位”自然是远远不如自己,因此,保安在她的眼中仅仅是一只可有可无的“看门狗”,理应“召之即来、挥之即去”。换句话说,她之所以敢如此肆无忌惮,其根本原因还在于理解错了“干部”二字,忘记了“当官不为民做主,不如回家卖红薯”的为官格言。这暴露出的,乃是“官本位”的特权思想。
历史是一面最好的镜子,张英位居尚书尚且能“让人三尺”,现在那些还在老百姓面前骄扬跋扈的党员干部们,难道不汗颜、脸红吗?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决定》明确提出,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为官就要有“官德”,“官德”如何树立在百姓心中,就在“为官者”的一言一行之中。具体到整个社会,就是应该从每一个个体做起,尤其从每一位公职人员做起。如果日常生活都管不住自己,又如何让人相信可以在职务行为中公正清白?
(来源: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