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时政

  

用脚丈量大时代

——“好记者讲好故事”之二

本报记者 郑海鸥

2014年11月21日04:23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手机看新闻

  图①:陈琴与孩子们合影。
  图②:简然(右一)和盲校学生在一起聊天。
  图③:林懿琳在高雄气爆现场。
  图④:谭里和(右)在基层采访。
  资料照片
  制图:蔡华伟

  这里的4位记者,用梦想和追求坚守着不变的信念,用脚步和心灵丈量着时代变迁,用故事和画面凝聚成中国力量。作为新时代的记者,他们时刻在路上、志存高远、常怀温情,了解人民想法、回应群众关切、解决实际困难。他们用笔和镜头书写着一个个故事,记录着世事的变迁、时代的脉搏,让人们体会到新闻人爱岗敬业的职业精神和崇德向善的人文情怀,感受到新闻的力量。

  陈琴

  跋涉在雪域高原

  一条路能有多艰辛?中央电视台新闻中心西藏记者站站长陈琴,十几年跋涉在西藏的高原上,硬是用双脚走出了又一条天路。去年10月,陈琴到墨脱县最偏远、也是唯一一个还需要溜索过江的岗玉村采访,亲身感受了溜索的惊心动魄,看到村民对媒体的迫切希望,当今年7月岗玉桥建成后,她说,这一程,走得值!

  陈琴的这条路,走得一路花香。2010年,她开始参与西藏儿童先心病救治报道,推动了“免费医疗救治方案”的出台;2012年,她深入怒江峡谷,报道全国十佳最美乡村医生洛松的巡诊路,推动西藏全面提高乡村医生待遇;她三进墨脱,参与中央电视台《打开墨脱》《走进墨脱》等大型特别节目。

  陈琴常说,做对社会有用的新闻,改变西藏人民的生活,是她和同事们一辈子的理想。这个理想,这条路,会有更多的新闻人撑起来、继续走下去。

  简然

  与听众寻找光明

  一个声音的力量有多大?湖北广播电视台首席主持人简然,在《今夜不寂寞》节目中,用21年夜幕中的声音,陪伴着许多人成长。她倾听百姓疾苦、为听众排忧解难,是广大听众的知心人、贴心人。2006年,由她发起的“一位女主持人与大山孩子的梦想之约”引发关注山区贫困孩子的爱心热潮。2009年,她发起了“用我的声音,做你的眼睛——为盲童录制有声读物”公益活动,在全国引起强烈反响。2014年,湖北广播电视台成立“简然·爱基金”,用来帮扶贫困学生及残疾人等需要帮助的弱势群体。

  简然的声音,播撒在五湖四海,让人们学会爱,爱自己、爱别人、爱所有人。2006年,恩施大山深处的一位孤独者来信,说他很想读书,想当一名老师,但是这辈子可能都无法实现。简然在大山深处找了他4天3夜,其故事引发全国听友的爱心热潮。8年后,他完成大学学业,走上了三尺讲台。简然说:“他的第一堂课,我坐在教室的最后一排,备感欣慰而泪流不止……活生生的故事让更多山里孩子相信,就算身处困境,也要敢于梦想!”

  有人问简然:“你特别喜欢黑夜吧?”“不,我喜欢光明。”简然说,在夜幕下,无论你在哪里,我始终在这里与你们一起,寻找光明……

  谭里和

  用拐杖撑起理想

  一个残疾人,可以成为一名记者吗?这个问题,涉及尊严、涉及职业。湖南《今日女报》社首席记者谭里和就是一名残疾人。他说他有时候打的士去上班,经常有司机问他:“去省委,你是不是去上访啊?”他一边心里嘀咕:“我这个外形跟记者的形象相差实在有些远”,一边跑遍三湘四水,撰写近200万字的深度报道,连续7年荣获《今日女报》社“最佳采写奖”,获“湖南新闻奖”一、二、三等奖20余次,2014年6月被评为“湖南省优秀新闻工作者”。他用切身行动宣示,一个残疾人,不仅可以成为记者,更可以成为一名优秀记者。

  一个残疾人,不仅撑起自己的理想,也帮助更多的人改变命运。谭里和10年来坚守基层一线采访,听民情、解民意。谭里和对监狱里的“问题青少年”推心置腹:“哥哥身体残疾,都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成为一名记者,你们从这里走出后,一定要做个对社会有用的人……”谭里和在洞庭湖渔船上和渔民一起生活了3天2夜,冻得右腿都没了知觉,最终给湖南洞庭湖上的一群特殊渔民争取到几代人都没有的户口。

  这个残疾人,拄着拐杖几乎跑遍湖南的122个县市区;作为一名记者,他引导更多的新闻人勇敢前行。

  林懿琳

  讲故事两岸乡愁

  一湾海峡,隔得住血脉的乡愁吗?厦门卫视新闻部记者林懿琳说,她一直在努力,用亲历故事唤起那湾浅浅的乡愁,“当季风吹起的时候,这一湾海峡的两岸,扬起的都是同一把泥土”。林懿琳活跃在新闻采编一线,亲历两岸间“大三通”“陈江会”“张王会”等多个重大事件报道。作为首批驻台湾高雄的大陆记者,她多次往返两岸,制作了许多反映当地风貌的新闻作品。

  海峡两岸,咫尺相望,云水相隔。2012年,林懿琳成为一名驻台记者。在前往台湾的路上,她在想“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海那边的水土,不知是否包容得下我这来自大陆厦门的小女生?”到了台湾,没想到一段乡音,就弥合了那长而深的心隔。今年6月,大陆国台办主任张志军访台,一天他前往拜访高雄杉林区的一处木瓜果园。林懿琳记得当天来了很多当地果农,手中拿着各式各样的小物件,热情地向张志军索取签名。事后她采访一位果农,“他拿着写有‘张志军’的斗笠爱不释手,说他要把这顶斗笠带回家挂到墙上,留作纪念,他说因为这位大陆高官说话很实在。”林懿琳说,“海的那一边,在一样土地上着笠耕作的人们,虽说谁都有谁的好恶喜厌,但谁也都有谁的乡里乡情。”


  《 人民日报 》( 2014年11月21日 06 版)
分享到:
(责编:曹昆)


注册/登录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使用其他账号登录: 新浪微博帐号登录 QQ帐号登录 人人帐号登录 百度帐号登录 豆瓣帐号登录 天涯帐号登录 淘宝帐号登录 MSN帐号登录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