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北京11月17日电 (记者 石岩)针对中韩自贸协定(FTA)达成后韩国产品的涌入对中国相关产业可能构成的冲击,中国商务部国际经贸关系司副司长孙元江17日在北京表示,已为这些产业提供了足够的调整时间。
孙元江是在当日下午商务部召开的一次吹风会上作出上述表态的。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与韩国总统朴槿惠10日在北京举行会晤,双方共同确认中韩自贸区结束实质性谈判。中国国内有担忧声音称,一旦自贸区建成,大量更加优惠的韩国产品将涌入,进而对中国相关产业的发展构成冲击。
“自贸协定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市场开放,这样一种开放对一些企业或产业都会带来或多或少、或大或小的影响。”孙元江坦言。
孙元江同时介绍,中韩自贸协定中,大部分产品都参与了降税,但对于一些敏感产品也进行了保护。他称,目前,中韩双方都在“市场开放与保护敏感产业之间找到了平衡”。
根据两国达成的协议,在货物贸易领域,经过最长20年过渡期后,中方零关税产品将达到“税目91%,进口额85%”;韩方由于最惠国税率已经为零的产品多于中方,最终零关税产品将达到“税目92%,进口额91%。”
“两国90%以上的产品都实行了自由化,也就是说,还有不到10%的产品或者作为例外、不参与降税,或者作为部分降税方案处理。”孙元江介绍说,“这样,这些产品就得到了必要的保护。”
孙元江称,即便是最终将降为零关税的产品,有些也规定了5-20年不等的过渡期。“这些过渡期的设置,给这些产业或行业提供了足够的调整时间和空间,避免它们受到过大、过激的影响和冲击。”孙元江说。(完)
(来源:中国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