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上午,被尊为“理发泰斗”的靖奎老人的告别仪式在北京八宝山殡仪馆举行,老人的亲友送他走完了人生的最后一程。靖奎老人从17岁起进京城学习理发,手持剃刀80余年,被誉为“老北京手艺人的活化石”。10月31日,靖奎老人离世,享年101岁。
昨天凌晨5点,天还黑着,靖奎老人的家人、朋友一行近20人已经乘大巴车出发前往八宝山殡仪馆,准备送老人最后一程。
天刚刚放亮,在即将举办靖奎老人告别仪式的莲花厅门前,北青报记者见到了正在等待的他的家人们。靖奎老人的女婿说,昨夜他一夜没睡,“哪里睡得着”。
上午7点,告别仪式正式开始。莲花厅四周墙壁布置着简单的白色花圈,墙壁正中挂着靖奎老人的遗像。靖奎老人的儿女、朋友、孙辈依次入场,向老人鞠躬,与他作最后的告别。虽然知道年过百岁的老人逝世已是喜丧,但当亲人们围在老人的身边逐个抚摸他的面庞,对他说“您放心吧”的时候,他们还是忍不住流下了悲伤的泪水,最后依依不舍地将一块白色方巾盖在老人脸上。
大儿媳雷金凤说,她把家中靖奎老人用过的推子、提包和理发布收好,“我也没洗,就保留着它们原本的样子”。
上周一,101岁的靖奎老人因呼吸吃力、肺部感染入院治疗,并于10月31日周五9时20分离开了这个世界,走完了他历经清朝大辫子、半截刷子、平头、背头、分头、光头等各式发型的一生。
靖奎老人出生于1913年,17岁开始学习理发,出师后曾在地安门和清华大学拥有两家理发店。当年,靖奎的顾客不仅有普通的北京百姓,也有傅作义、马占山、尚小云、谭富英等社会知名人士。
“文革”结束后,靖奎开始走街串巷,为什刹海一带的老北京们理发。随着时代的变迁,虽然北京开起了越来越多的新式发廊,靖奎却始终没有放下剃刀,坚持为人们理传统板寸、剃头、刮脸、按摩,直到他400多个老主顾也大多相继离世。
他一生都在坚守一份让别人更加干净、愉悦的工作,而他自己的人生虽无大富大贵,但凭着自己的手艺赢得人们的尊重,用一颗淡然的心健康活过100岁,在人生的最后时刻,虽被肺部感染困扰,但也安详平静地离开,正像他在电影《剃头匠》中说的,“走得干干净净,利利索索”。
凌晨进城去送我的挚友大爷,从此再无每周的牵挂
莲花厅外的花圈中,有一个上面写着“晚辈罗伟敬挽”,这位罗伟就是曾被媒体报道,请靖奎老人减掉长辫的“痴情男”。在告别室门外最后看着家人告别靖奎老人,这个坚强的汉子也流下了泪水。罗先生告诉北青报记者,为了等一个去英国的姑娘,他曾12年没有剪过头发,头发长及大腿,“2010年,我觉得应该做一个了结,通过纪录片看到了靖奎老人,我想在二月二这天请他剃头会很有意义”。罗先生说:“他很仔细,先摸一摸我的头型才下手,然后剃头、刮面、剪耳毛、按摩,哪像现在那些理发店,剃次头出七八个口子。”
一次剃头使两人成了忘年交,虽然靖奎老人比罗先生大65岁,但两人却很聊得来,几乎每周罗先生都从草场店骑着摩托车进城来找老人聊天,“上上周我还看他打麻将呢”,罗先生叹了口气说。他告诉北青报记者,虽然靖奎老人自己不喝酒,但很爱给他买酒喝,“他走了以后,我喝光了他夏天送我的那三瓶酒”。告别仪式结束后,罗先生在朋友圈中发了一组照片,第一张就是黑夜中他的摩托车,下面写着“凌晨进城去送我的挚友大爷,从此再无每周的牵挂,我会怀念我们每天愉快的聊天,你教我做人,未来我会给我的孩子讲你给我的温暖”。
靖奎老人的关门弟子张德禄这些天一直在家中帮忙料理后事,他说这几天不少普通民众看到媒体报道后也来到靖奎老人家中纪念,“还有一个日本人”。张德禄告诉北青报记者,有一天他和靖奎老人的家人出门办事,回来以后看到一张字条,上面写着:“我是日本人,对不起来晚了,没能看到您”。靖奎老人晚年收的二弟子蒋自文也从河南濮阳赶来送师傅最后一程。
来到告别仪式的理发从业者还有京城老字号理发店“金板寸”的传人刘清池先生。刘先生说,自家店也在地安门,和靖奎老先生原来的店面相隔不过几十米,“我父亲也是从事这一行的,我们和靖老爷子都是老邻居、老朋友,来送送他”。同样坚持为人们理板寸的刘先生自称是“现代的剃头匠”,他说:“靖老爷子终守一生,很不容易,现代人不了解传统理发,可能不会过来,但我们都很尊重他,他的匠人精神值得我们学习。”文/本报记者 赵婧姝 摄影/本报记者 魏彤